◆ 卢家强
乡村婚嫁在乡下,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有人娶媳妇、嫁姑娘。
说媒、相亲、订婚、过门,那是一套繁杂有趣的程序。尤其是过门(即婚礼),乡里人操办得别具特色,情趣横生。
新娘过门的这一天,是全村人共同的节日。老幼残弱的都去凑热闹,年轻力壮的就找知客先生安排活干。这知客先生相当于城里人所说的的司仪,出口成章,协调指挥能力极强。但听得门外鞭炮响,先生便几步跨出门去,脖子一伸,张口就“唱”起来:“哎——听到炮子响,我就往外闯。来的这位客,好像我认得,装烟倒茶哟!”“哎——!”屋里的后生们齐齐答应,场面好不热闹。
整场喜事,新娘是焦点。趁新郎那边的迎亲队伍还没来,她得招呼着帮忙的人,把嫁妆里所有能装东西的地方都塞满板栗、核桃之类的东西。嫁了人,就是别家的媳妇了,此时不狠狠地拿,更待何时?只到听说接亲的来了,方才放心回闺房沐浴更衣。接亲的来了,首先要送上接亲礼:肥肉两块、面条两把、辣酒两壶……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均为双数,一一请新娘父母过目。莫以为这是小事,乡里人可看重得很,要是哪一样没办全,丈母娘就会如河东狮吼:“瞧不起咱家呀,今儿不发亲了!”挑礼的人叫苦不迭,不管多远也得以最快速度跑回新郎这边请示。新郎家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埋怨,但媳妇还没接进门,咋说还得忍着,忙按要求去办了。
良辰一到,先出嫁妆。知客先生一声令下,吹喇叭的一齐吹起《天仙配》,鞭炮、锣鼓齐响,新娘家的人只把嫁妆送到门槛处,由新郎家的抬嫁妆人接着,出一台嫁妆放一挂鞭,鸣一通“三眼枪”。嫁妆出完了,新娘羞羞答答地出门了:头戴大红花,头发让心灵手巧的伴娘用铁丝缠、炭火烤得有模有型,红脸蛋、红衣、红裤、红鞋、红手帕,更有那哭出来的红眼圈(乡里姑娘出嫁的时候,心里再欢喜也不能笑,最好是挤出点眼泪来,以示恋家,否则就会惹“嫁了男人忘了娘”的笑话),让人看得眼热心跳。一路上,伴娘在前,新娘居二,和着喇叭锣鼓的曲调,轻移碎步,三步一歇、两步一停地向新郎家进发。那些穿开档裤的家伙,在后面看热闹的大人们的指使下,一路扯着嗓子大叫:“新姑娘儿,坐轿轿儿,坐得屁股起泡泡儿!”众人听了大笑,新娘听着愈发害羞,头勾到胸面前去了,走路的姿势也更加忸怩。
好不容易挨到新郎家,那些嫁妆早被手脚麻利的小伙子们摆到洞房里去了。新娘一进门,就会被人们一窝蜂似地涌进了洞房,想着花招向她讨喜钱。端洗脸水的首先拿着一个空盆到新娘面前,说:“我的盆子圆又圆,它向新娘讨喜钱。多了它也装不下,只问你要十五元。”新娘笑一笑,从口袋里掏出几个早就准备好的红包扔进盆里。端盆子的欢天喜地地跑出去打开红包一看,多是一角两角的,便大呼上当。新娘进了屋,就该开喜宴了。打杂、贺喜的人们饿了一天,此时也不需知客先生请就一哄而上,风卷残月。新郎和他的父母这时要小心翼翼地侍候好“上亲”,喝好酒,吃足肉,还要信誓旦旦地给他们订保证,无非是要好好待新娘云云,生怕惹翻他们会强行带走新娘。“上亲”一走,贺喜的人就可以不分老小,放开胆子闹洞房了。乡里人闹洞房大多粗俗,但也有文雅一点的,借来锣鼓,编好了词,要新娘新郎说“三句半”。新郎先说:“心肝儿你有话跟哥讲?”新娘接着说:“我在娘家把哥想。”新郎又说:“那你咋不来找我呢?”新娘说:“我怕妈嚷。”这时众人一齐说:“对,怕妈嚷!”锣鼓齐鸣,哄堂大笑,羞得新娘直往新郎怀里钻。往往等众人闹够了洞房时,已是深更半夜。送走了客人,洞房内这才成了新娘新郎二人的世界,那可是“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