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竹山县委 竹山县人民政府
我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筛选认定后全县纳入省、市统一管理的重点贫困村139个。2004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次规划,分批实施,逐步完善”的总体部署,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扶贫资源,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取得了新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任务目标,找准整村推进的着力点
整村推进,怎么推进,必须因村制宜,明确任务,细化目标,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在吃透上级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兴、建、创”的工作目标,明确提出了“一主两建三统一,四无八有三配套”的工作要求。“一主”即每个重点村突出抓好一项主导产业,帮助农户建立增收项目,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经济来源。“两建”即以主导产业建设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三统一”即:统一工作要求、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力求通过1—2年的努力,使每个重点贫困村实现“四无八有三配套”的目标。“四无”即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无超计划生育、无危房(村级小学无危房、贫困户无危房)、无非法组织活动。“八有”即每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有1亩以上的高效经济园,每个村有1—2项主导产业,有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一定规模的集体经济,有卫生室、有完善的基层组织、有规范管理制度。“三配套”即项目建设与项目管理配套,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与物质文明建设方式配套,建设速度与效益发挥配套。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狠抓规划贴近实际、扶持贴近需求、项目贴近重点,努力发挥扶贫政策的拉动、牵引和促进作用。深河乡井泉村有一定的茶叶产业基础和良好的饲养传统,我们对该村376户分类排查后,对确认的289户贫困户,采取帮助176户改造600亩茶园,扶持70户建沼气池,帮助25户发展养殖业,发动农村能人和党员带动18户致富等措施,确保户户有项目,人人均受益,当年实现人均增收100元。宝丰镇喻家塔村2700多人由于长期受行路难、吃水难的困扰,一直甩不掉贫穷落后的帽子,2004年定为省定重点贫困村后,全村把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整村推进的重点,扩复修了村组公路24公里,新修3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起了150口水窖,为该村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
二、构建特色产业,把握整村推进的基本点
没有致富的产业,就没有群众稳定的增收。为此,全县确立了水电富县、产业富民的总体思路,把帮助农民群众构建稳定增收、长远增效的致富产业,作为巩固整村推进成果、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的基本点,按县域规划和板块经济的布局,在重点贫困村切入具有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长效致富项目,加强引导,强化服务,使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麻家渡镇墩梓村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突出抓好以郧巴黄牛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当年新建标准牛栏14户700多平方米,发展郧巴黄牛150头;同时,新建“三改一建”生态家园建设150户,带动了生猪产业发展,当年仅畜牧业一项使农民人均增收80元以上,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3元,比上年净增139元。双台乡田沟村按照“兴畜致富、兴山增收”的目标,新发展木瓜基地1000亩、笋竹两用林1000亩,实现了人平一头猪、一亩园?林?、一只羊、户平一头牛的目标。2004年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已建成茶叶专业村7个、烟叶和中药材专业村5个、养殖专业村5个、良种培育专业村1个,共改造和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86万亩,新发展以郧巴黄牛和马头羊等为主的牲畜58410头(只)。重点村特色产业建设,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以黄姜、肚倍、茶叶、山野菜、烟叶、中药材、豆杂、油料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45.2万亩,特色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5%,在农民现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4%。
三、整合扶贫资源,聚集整村推进的结合点
扶贫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重点重扶。一是整合领导力量。坚持县级领导包村主抓贫困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制,从84个县直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扶贫工作队,实行驻村帮扶,各乡镇主要领导进村入户挂帅帮扶,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送技术实行科技帮扶。通过整合领导力量,确保了村村有人联系,项项有人帮扶,事事有人落实,为整村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落实政策扶持。在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省、市扶贫政策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制订出台了《竹山县关于加快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竹山县关于加强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扶贫政策向重点贫困村倾斜。三是巧借帮扶力量。积极加强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省军区、省水利厅、省电信公司及市直各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主动争取各对口帮扶单位的援助和支持。同时,组织县直单位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四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按照“规划跟着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领导跟着资金走,服务跟着监管走”的管理模式,围绕规划项目把财政扶贫和老区建设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捆绑用于重点贫困村建设。2004年,国家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资金1260万元,其中用于省定重点贫困村538万元,用于市定重点贫困村345万元,共计883万元,占扶贫资金总额的71%。同时,围绕规划项目,充分整合交通、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民政、移民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捆绑,确保了整村推进顺利实施。
四、创新管理机制,抓住整村推进的关键点
创新机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是整村推进的核心和关键。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全县全面落实了一个重点贫困村“有一个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乡镇主抓,有一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套严格督查措施”的领导机制,真正把扶贫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了四个第一:新春伊始的第一次全县性工作会议是扶贫开发工作会;第一次由县委书记直接与各乡镇党委书记签订扶贫开发责任书;县委、县政府第一次重奖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典型;第一次行文明确县四大家领导驻点联系重点贫困村建设。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在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充分发挥每一笔扶贫资金效益的同时,各重点贫困村积极探索增加扶贫投入的有效方式,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双台乡田沟村多渠道募集资金,设立扶贫项目专项发展基金,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专门负责扶贫基金的管理,基金实行有偿无息滚动使用、一年归还的办法。目前,该村已筹集扶贫基金近20万元,支持农户发展山羊678只,发展商品牛189头,发展生猪1083头,已出栏360头。双台乡普渡村村民从2003年底自发组织成立普兴股份制公司,由最初19户股民筹集股金8万多元,现已发展到78户农民入股,发展洋荷姜200多亩、天麻2000平方米,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公司总资产年增30万元。三是创新管理机制。项目建成后,如何加强管理,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有许多重点村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擂鼓镇佑城村、深河乡井泉村成立了护路协会,对村组公路实行村路户养的办法,确保晴雨畅通。2004年7月,佑城村遭受暴雨袭击时,不少村民顾不上看护自己的责任田地,自觉维护责任路段。大庙乡黄兴村、双台乡田沟村自发筹集管护经费,推举管护人员,切实加强对人畜饮水工程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扶贫项目效益的持续发挥,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实现了贫困农户由“客体”向“主体”、由被动向主动的根本性转变,最终达到开发式、开放式、造血式扶贫的目的。
五、注重效益发挥,突出整村推进的落脚点
使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实现人人受益,户户增收是整村推进最终目标。2004年,全县规划实施的省定重点贫困村18个,市定重点贫困村27个,规划项目101个,规划扶持资金870万元,实际实施项目131个,超计划129.7%,完成投资2659万元。一年来,全县共新修、扩修村组公路1132.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70公里,新修堰渠10.3万米,新建水窖1365口、水塔205座,新建沼气池1122口,改厨3006户,改厕2989户,改栏2833户,实施安居工程8441户78641平方米,新建、改建学校、卫生所、福利院等社会公益设施77处。通过整村推进的带动,全县新增通路自然村300个,乡村公路的通达能力比上年提高20%以上;新增灌溉能力3800多万立方米,解决了1.75万人的饮水困难。2004年,全县农民人民均纯收入达到1789元,比上年净增108元,全县贫困人口由上年的14.16万人减少到12.76万人,减幅8.47%。
一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强化领导是整村推进的重要保证,科学规划是整村推进的关键,尊重群众意愿是实施整村推进的基础,典型示范是整村推进的有效方式,把积极对外对上争取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有机结合是实施整村推进的根本动力。新一年我们将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和作法,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相关新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