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学而优则仕”,而判断优与不优的标准,则是能不能做“八股文”,从乡试到殿试、从中秀才到中状元。这种脱离实际的应试教育,严重地桎梏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针对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中国近代教育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上就是将教育与科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科技事业发展均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到了现代,教育几乎又回复到了“应试”时代。全国统一教材、统一命题考试,考试分数几乎成了判断学生综合素质、决定学生命运的关键。教育与实践脱节,造成教育资源大量浪费、教学成就大打折扣,学得知识利用率低、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其弊端之严重,尤以基层教育与地方产业建设严重脱节、不能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为甚!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结构调整的全面实施,依托地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地产业分工日渐明晰、生产已由过去的“小而全”逐步演变为“大而专”。在此大背景下,作为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主力军的基层教育机构,应当与时俱进,适当调整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教育模式与培养目标,大胆改革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淡化应试教育,努力使教育与地方产业建设相结合,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基层教育与地方产业建设相结合,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突出意义在于使教育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更富有针对性。对学生不仅因材施教,而且按需施教,使学生不仅学有所长,而且学有所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所学知识浪费,同时还能使学生及早了解地方产业建设概况、关心地方产业建设,长大后能更好地参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此外,基层教育与地方产业建设相结合,也是促进贫困地区家庭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地区家长对教育认识 、巩固“普九”成果的有效措施。
基层教育与地方产业建设相结合,当务之急是要在基层中学结合地方产业,因地制宜编写相关教材、培训相关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辟相关教研实习基地,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更要注重为地方产业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能够适应未来现代化产业建设的后备管理、技术人才,有效解决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中人才奇缺问题。只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不但发展,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只有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而使基层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互惠共荣,使基层教育走上一条高效、健康发展之路。(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