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道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去,结合实际,明确方向,找准突破点。近年来,竹山县供销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结合实际找亮点,打造绿色产业新优势。竹山是一个山区县,八分山水一分田,山场面积大,可食性绿色植物资源丰富,塘库、土地、山林、空气基本没有污染,流经辖区的堵河是全国范围少有的无污染河流之一。这块没有污染的净土,气候适宜,生产的粮食、水果、蔬菜和肉、奶、禽、蛋质地纯洁、口味佳美,适合发展绿色农业。这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我县国土面积358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49.4万亩、山场面积300万亩,笋竹两用林110万亩、茶叶10万亩,年能出栏牛2180头、羊11000只、猪25万头、鸡45万只,且有能蓄水养鱼100万方以上水库50座。针对这些有利因素,供销社要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推动全县农业由传统种植向绿色、特色种植转变,由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突出肉、奶、禽、蛋转变;层层制定规划,建立科技指导服务机制和社会配套服务系统,对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储运与销售进行严密的工艺和质量监控。为探索有效途径,今年县供销社与武汉市供销社和其下属企业山绿集团公司达成一致意见,购销竹山的豆杂、土豆、茶叶,同时成立山野菜公司,加工生产以竹笋、香椿、木耳、香菇等为主导产品的山野菜,努力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平台。
二、狠抓农产品深加工,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尽管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带来新气象,但也碰到新问题。比如,农产品供求总量和质量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生产的资源不足与市场需求不足并存;农民收入增幅有所下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还存在不少贫困人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开展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顺应了社会需求,但仅靠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民还难以致富,因为原粮、原奶和肉、禽、蛋等附加值比较低,如果将粮食实施精细加工,制成面粉或熟食、半熟食;将肉、奶加工保鲜包装,将山上的野菜进行精加工、精包装制成品牌,运往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利润会大幅增加。据统计,2003年全县农产品除农民自给外,玉米的加工率仅为26%,大豆为43%,小麦为10%,水稻为30%,马铃薯为40%,且多为粗加工;而宝丰镇花栗村和铧厂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肉食品加工业,全村大多数农户都住进了新楼房。所以在发展绿色、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同时,必须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之配套的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以推进农业向加工业延伸。这样既保证了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三、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建立绿色农业新机制。发展绿色农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应该确立“四个换位”:一是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换位,把畜牧业建成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二是在工农业关系上实现农业和工业换位,改变以往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精加工带动农业发展;三是在劳动力布局中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换位,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来;四是在所有制上实现单一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换位,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工作方式上,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做法,从生产基地到龙头企业,从市场开发到配套服务,实行一个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适用技术、明确一套扶植办法。在考核评估上,采取“双向制”的考核办法,既看绿色、特色农业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又看加工企业的发展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还看对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的贡献。同时,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和政策环境建设,对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进行表彰,对招商引资效果显著的予以重奖,对那些吃企业、拿企业和干扰企业正常经济活动的及时曝光与查处。
(作者系县供销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