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十星创建 助力精神脱贫
——竹山县“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外部支持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自身努力才是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根本动力。作为“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源地的竹山县,近年来坚持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不断深化十星创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
一、“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发展历程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十星级文明创建发祥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有中国绿松石之乡的美誉,是辛亥革命首义元勋张振武、著名劳工大律师施洋、长安画派早期创始人袁白涛、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的故乡,也是189个国家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44个村(社区),总人口47万人。
“丢掉十颗星,无脸见相亲;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这是27年前,竹山县农村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中流传最火的民谣。
“坐等救济、争贫抢贫可耻,主动脱贫、带领脱贫光荣。”这是当前在决战深度贫困的攻坚阶段,竹山县农村广为热议的价值评判。
富有首创精神的湖北省竹山县,早在1993年率先启动“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将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梳理成十个方面,对应设置十颗星,引导农户在争“星”创“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竹山县及时总结经验,建立激励机制,丰富创建内涵,全县“星火燎原”。“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受到各方关注,被中央新闻媒体聚焦并称之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持续对竹山十星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十星创建经验得到丁关根、刘云山、刘奇葆、李鸿忠等领导高度肯定和专门批示。
一路星光一路歌。竹山县先后16次调整和完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内容和标准,不断优化创建方式方法,使“十星”创建始终响应中央政策号召、顺应时代脉搏、适应县情实际、回应农民关切,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近几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拔寨阶段,日趋激烈市场环境下,很多过去的成功人士感觉压力越来愈大,贫困户感觉创业无底气、增收无门道。面临扶贫政策“真金白银”的诸多诱惑,一些“卡外”群众羡慕贫困户甚至争贫要贫,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习惯于等靠要而动力不足。竹山县委、县政府敏锐意识到精神领域的问题依然是精准脱贫的最大拦路虎,及时创新十星创建的方式方法,大力实施“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再次贡献以精神脱贫助推物质脱贫,以富脑袋引领富口袋的“竹山方案”。
二、“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分
用而县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外部支持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自身努力才是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根本动力。竹山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不断深化“十星”创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
在脱贫攻坚阶段,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物质脱贫,但是等靠要思想、奢靡攀比之风等错误观念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已然成为精准脱贫道路上的“拦路虎”。竹山县按照“设、创、评、管、护、用”六字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十星”创建工作,逐渐探索出了以“十星”创建促脱贫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脱贫实践模式,其主要做法有:
1.坚持与时俱进, 科学设星调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任何思想理论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反映时代的特征并科学回答时代主题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27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需要不断变化,党的执政理念不断完善升华,“十星”创建始终紧跟时代发展,动态设置星名、调整创星标准。2015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最初的三字星名改为五字星名,让十星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紧密结合;2017年推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设“勤劳致富星”标准;2018年增设“文明实践星”,整合“卫生健康星”,去掉“计划生育星”,突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重点。
2.坚持群众路线,全民参与创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参与是基础,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支持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只剩下坚持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竹山县坚持群众路线,在生动的“十星”创建实践探索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积极创星的热情与活力。在创评活动中坚持“以创为主、创评结合”“以评为形式、以创为目的”“乡镇主管、村组主抓、群公主体”的三项原则,围绕“十改十建创十星”活动,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已美好幸福家园。开展创星舆论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网络、专栏等方式全方位宣传,增进了全民创星共识。针对不同类型创建主体,量身制定相应创建内容和标准,开展“十星级”文明乡镇、社区、村、农户及党支部、党员等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创星。组建“十星”评选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体活动协会、卫生保洁协会、公益建设协会和“道德讲堂”等五会一堂群众自治互助组织,使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3.坚持严格程序,确保规范评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照制度规范从事,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和基础。在“十星”创建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创评程序,使“十星”创建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了“县级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管、村组主抓、群众主体”的“五位一体”创建格局,坚持“按照流程、紧扣标准、严创真评、宁缺毋滥”的原则,明确“目评、互评、审定、公示、授星”的基本程序,逐步完善了从上到下的督办指导、考核验收和从下到上逐级负责、逐级申报的创建考评机制,确保了创评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
4.坚持能增能减,实施动态管星。任何改革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十星”创建也不是一评定终身、一评管永远的事情。竹山在“十星”创建中坚持“半年初评、年度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和“荣誉属于个人,星牌属于集体”的原则,确保了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动态化。加强“十星”牌匾日常管理,将“十星”牌设置为活动式的匾牌,每年由评星协会和村支两委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照评星结果列出增减星名单,提出增减星名单并公示后进行增减星。
5.坚持齐抓共管,多方协同护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竹山在“十星”创建中,充分整合县、乡两级部门力量和社会力量,多方发力呵护农户争星创星。成立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委抓导向,政府抓推动,人大抓监管,政协抓造势的“联星问星”机制。县直单位将指导“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纳人帮联工作内容,指导联系村、联系户争创“十星”。乡(镇)村通过开展农村党员“一诺双评创十星”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和能人示范作用、引领群众积极争星创星,形成全民创星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十星”宣讲活动,发现培植一批道德模范,组织他们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通过典型引路,模范带路,推动乡村文明的形成。
6.坚持民生为本,做到惠民用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竹山县围绕民生问题开展“十星”创建,紧贴农民群众实际利益的兴奋点和聚焦点,坚持政策与星级对应、项目与星级对接、奖惩按星级兑现,使创建工作制度化不失人性化,规范化不失灵活化。按照分类表彰和分层奖励的办法,在公益性岗位、扶贫工厂就业、信贷扶持、就医就学、景区旅游等方面设立“3+x”激励机制和“示范户”奖励机制,让十星户社会上得尊重,政治上地位高,经济上得实惠,更好地造福农民群众,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
三、“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主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竹山全县上下广泛开展“十星”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筑牢全县人民勤劳致富、奋发有为的精神气场,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1.农民脱贫信心极大增强。竹山“十星”创建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10个星目之中,把创星活动变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和深入人心的过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3000余名十星科普志愿者深入基层普及种养殖等农业科技知识,茶叶、蜂蜜、食用菌、绿松石、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催生“网红”农民近2万人,地方特产年网销额2.5亿余元。十星创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民的精神面貌,增强了贫困村民摆脱贫困的自信心。
2.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显著。在创建“十星级文明户”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致富星”,以“一星带九星、十星齐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培育富民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途径。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经济合作组织帮扶等措施,培养群众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形成了“农户←→公司←→产业工人”发展格局。通过不断激活能人资源,释放能人效应,,引导广大群众发家致富。2015年以来,共培育新型农民超过10万人、农民经营实体4.8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余个,带动全县近14.9万贫困群众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3.农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十星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农民群众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和谐淳朴、友善守信、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竹山深入开展“星承家风·精神脱贫”行动、“星耀村风·小康示范”行动、“星淳社风·文化强县”行动,广泛开展“十晒十比十评”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弘扬了时代新风尚。培植出星源罗家坡、和合枣园、感恩龙井、诗意太和等精神脱贫品牌村55个,累计挖掘评选身边模范典型2000余人,选树“好人榜”300余块,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全国美德少年徐航、全国最美姑娘周丽、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焕云、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王义富、湖北省劳动模范李先红等一大批先进典型。2019年,竹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省级试点升格为国家级试点。
4.村民自治能力有效提高。竹山县在十星创建中始终把“道德、法纪、致富”作为最基础内容,引导群众在争星创星中受到教育、自我约束,自觉增强道德法治观念。发挥“十星”创评协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引导贫困群众异地扶贫搬迁后转变生产方式、革除生产生活陋习。以“十星”创建带动引导群众自发组织舞蹈队、民乐队、彩船队、读书会等各种文艺文化队伍170余支,不断满足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求乐求美求安、提升幸福生活指数的需求。把护路员、护林员、河湖长等公益岗位纳入十星创建,推动村级事务的有效落实。通过十星创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向纵深推进,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四、“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有效经验
竹山县“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系列创建活动经过27年的持久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一个成功实践范例、一个成熟推广模式,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可看可学可复制,最根本的原因是“十星创建·精神脱贫”始终与“三农”重点领域工作有机结合,在务虚中锤炼务实的本领,在务实中升华务虚的内涵,在全国农村都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一)把“十星”创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精神脱贫助力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竹山十星创建活动紧紧结合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略总部署,重点突出“勤劳致富星”,按照“扶贫先扶智、斩断贫困根”的总体思路,由脱贫先进典型、扶贫干部组成的精神脱贫宣讲团队,深入各村各院进行宣讲,全方位多层次讲好精神脱贫故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宣讲和百姓脱贫故事宣讲融入精神脱贫宣讲之中,让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有效衔接、有机结合,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讲透十星文化和精神脱贫的理论内涵与基本道理,讲活身边的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典型,在群众中形成了“十星光荣,脱贫靠我”的十星精神认同,树立了“争星追星、脱贫光荣”的精神脱贫价值认同,激发了勤劳致富、奋力脱贫、全面小康的内生精神动力。
(二) 把“十星”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精神脱贫展现持久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竹山十星创建中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十星”的动态调整设置中,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
(三) 把“十星”创建与家风家教相结合,精神脱贫融入社会最小单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竹山十星创建活动在抓好“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家庭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准聚焦家风、家教、家庭文化传承,采取“家规格言进家”“家风校风入袋”“家规族训入院”等形式持续深入开展晒家规,比家风,评“十星 最美信义之家”;晒被子,比孝心,评“十星 最美孝道之家”;晒手茧,比勤劳,评“十星 最美勤劳之家”;晒菜单,比节俭,评“十星 最美俭朴之家”等十项晒比评活动,细分类型选树典型,以晒促比,以比促评,引导群众见贤思齐,营造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形成好家风支撑全社会好风气的生动画面,让精神脱贫的光芒闪耀在每个家庭。
(四) 把“十星”创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精神脱贫彰显新时代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竹山十星创建活动覆盖全县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和个体,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高度吻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精神的全面贯彻和现实展现。十星创建戳中并拔除旧风陋习在乡村群众中的思想痛点,引导各村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共同约定文明操办“九倡导九禁止”和奖惩办法。“家家户户创十星,增收致富最要紧;产业项目选得好,住房改善收入高;劳动技能多掌握,致富路上带头跑。”竹山人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诠释新型农民“富而创星”的精神脱贫内涵。截至2019年,竹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4元。
(五)把十星创建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精神脱贫助力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竹山县在争创十星中突显法治引领作用,融合自治和德治形成“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局面。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成立并充分发挥十星创评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事理事会、矛盾调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显著提升基层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基层社会治理固本增效,选树十星级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乡村治理基础更加坚强稳固。
五、“十星创建精神脱贫”的有益启示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星”创建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纪实,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成功诠释。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十星”创建数轮问计于民,16次修改完善,每一项指标的设立,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每一条要求的落实,每一笔投入的落地,都最终落实到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的宗旨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十星”创建不仅斩断了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穷根,还送来了技术、文化和教育,促进了贫困群众的内源性发展。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27年坚持开门搞活动,运用自评、互评等形式,让广大群众全程参与,群众既是十星创建的“运动员”,又是十星评审的“裁判员”,还是遵规护“星”的“守门员”。三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十星”是引导,方式方法与延伸内容放权给基层,创建重点在个人与家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人受教育,家家有故事,组组有特色,村村有亮点,十星点亮了“满天星”,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脱贫的历史,也创造出精神脱贫的奇迹。
(二)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是交好脱贫答卷的关键所在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十星创建历久弥新,生机勃勃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基层党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实践告诉我们“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一个好支部” 。在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配齐配强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双十星”创建,聚焦队伍建设,让基层堡垒坚如磐石,成为脱贫“主心骨”,画出致富“同心圆”。二是基层党员是连通群众的最后“一米”。除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外,党员既是创星的模范先锋,自觉树立了榜样,又是群众自治的排头兵,在“十星创协”统领下,无职党员被吸纳到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理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是“党建 ”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了思路方法。“十星”创建过程中产生的“党建 村民自治”“党建 文明创建”“党建 产业培育”“党建 村企共建”等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也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
“重塑文明”是“十星”创建的发源起点,“人文高地”是“十星”创建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十星创建”的理论支撑,不断将精神脱贫、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传统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中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结和提炼,“十星”创建以地域文化传承为纽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勤劳、善良、节俭、孝道等中华优良传统,才有了生根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价值认同。二是涵育现代文明和乡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细胞创建,到以“社会组织”“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综合创建,十星创建与核心价值观“对标”,才有了更清晰的逻辑层次,更高追求的行动指引,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只有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文化服务供给、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才能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田园阡陌,走进农民心底,真正实现农民精神脱贫,面貌焕然一新。 (市调研组,县委宣传部朱友金、范珉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