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玲
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述后,我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前提,为此,对我镇中药材产业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是世界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国际市场中70%的天然药用植物来源与中国。随着国际化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中药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20%以上,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形成近千亿元的产业。虽然我镇中药材产业起步较晚,但我镇具有优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同时森林资原极其丰富,为副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比较充足,气候特征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近年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确实为农民增收、地方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镇中药材产业完全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二、溢水镇中药材发展现状
(一)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种苗成活率低。我镇的中药材种苗基本依靠从外地购买,生长过程中“水土不服”等问题可控性不高,严重影响种苗成活率,如今年引进的山银花种苗,种植成活率仅达10%左右。二是农户积极性不高。由于中药材种植前期投入大,生长周期长,效益回收慢,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种植行情难以把控,影响农户种植信心。如前几年,黄柏受欢迎的时候,大部分农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材料种植黄柏,后受市场供求影响,黄柏只能当柴烧,近几年,黄柏渐渐成为明星产品,而曾种植的农户也追悔莫及,农户种植信心大大受挫。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产业起步较晚。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因地制宜、深入探索,从而找到长足发展的秘诀,而中药材产业于2017年才在溢水起步,短短两年的时间,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种植技术还不成熟,市场行情还未摸清,相对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步伐。二是资金投入受限。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而我镇财政供养人口多,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金严重受限。同时品牌培育与推广等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严重影响产业发展。三是专业人才缺乏。中药材种植涉及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种植管理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目前我镇尚未建立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在中药材种植的种苗供给、种植管理培训、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都未达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影响种苗的成活率。四是企业带动不强。因规模化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较少,规模不大,大多数龙头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加工手段原始,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简单的分等、挑选、装箱等初级加工阶段,不能按照产业化要求,完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过程,不能发挥最大增值效益,资源优势还难以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市场信息不灵。中药材的品种很多,如何选更适合的品种,倒茬品种,以及在过程中如何管护等都需要技术。再有就是药材信息还灵通,销售渠道不宽,对什么年份种什么药材还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整。
(三)多措并举促长足发展。一是强化领导营造发展环境。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家中药材发展目标,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促进中药材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溢水镇抢抓机遇,把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成立领导小组并组建专班全力督导产业建设在具体中药材生产中,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二是技术培训提供科技支撑。邀请省、市、县不同层次的级专家,展开中药材种植、管护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同时组织镇农技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送经验、送办法、送技术,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加工从业人员质量、标准、规范意识,切实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群策群力推动中药材加工向标准化、规范化、精深化转型。三是筹措资金增强财力保障。我镇中药材生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正处于向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助推产业长足发展,溢水镇多措并举解决中药材生产开发资金紧缺问题:一方面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快产业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镇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结合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模效益,单靠一家一户、教兵作战的方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乡镇产业发展也是如此,种植区域上不能一盘散沙,种植品种上不能五花八门,建议县提供中药材“菜单”,由乡镇选择一到两个品种进行种植,发展“一镇一品”或者“一镇两品”,打造药材专业镇、药材专业村。根据市场需求实行规范化、集约化种植,逐步达到中药材种植质量可控、数量可控、成本可控和药农效益稳步增长。
(二)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竹山是为鄂西北中药材重点生产基地,是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有着灵芝、丹参、柴胡等27种名贵中药材,不能让“称号”变“口号”,要进一步规范品种示范种植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打造为地理标志产品,打响竹山中药材产品品牌。另一方面,深度挖掘竹山中医药文化内涵,精心包装和策划,结合女娲、神农药草文化等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并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相结合,让竹山药材走出去。
(三)加快产业链的完善升级。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下联系农户签订生产订单,为药农牵线搭桥。同时目前大部分药农仅靠经验开展种植、管护、加工和收储,产量、效益较低,可联合镇乡农技服务中心,在合作社配备中药材种植专业人员,加强对药农的中药材种植指导;对上联系龙头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变化情况,畅通销售渠道。此外,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在全县建成连片1000亩以上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加大对中药材扶贫车间的支持力度,引进大规模中成药生产企业进驻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投产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培植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加快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等配套服务建设,逐步构建完整的现代中药材产业体系。
(四)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通过“公司 合作社(基地) 贫困户”、“企业(合作社) 土地 贫困户”、“企业(合作社) 劳动力 贫困户”等多种模式,促使贫困户与药材企业结成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均担。此外,要做到产前有规划目标,让农民认识种植中药材的效益和前景,改变传统种植习惯,促进群众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产中有技术支撑,加强对药农的指导,强化中药材产业推广;产后有市场收购,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按照全订单式种植、全保护价收购,打消药农顾虑。同时建议设立中药材保险兜底,将贫困户种植中药材的风险成本控制在最低。
(五)持续抓好后期管护。为进一步提高中药材苗木的成活率,关在是要做好后期管护工作。摸清不同品种中药材的生长特性,引导村组定期做好浇水、培土、修枝和喷药等日常管护工作,确保绿化苗木的成活率。同时本着“三分栽七分管”的原则,在中药材种植重点村配齐配强苗木管护人员,按照栽植区域和品种,实行包保到人,明确养护内容,建立奖惩制度,确保苗木管护步入精细化、常态化轨道。
(六)完善本地培苗体系建设。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生长习性、生产特点,分区划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加强中药材种苗新品种选育,通过区域试验,加快良种推广和新品种保护,规范市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中药材种苗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溢水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