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风雅古官渡-ag凯发旗舰厅

ag凯发旗舰厅-k8凯发登录入口 > 堵河文苑
漫说风雅古官渡
发布时间: 2021-10-25 10:19 来源:竹山融媒体中心 编辑:苗东升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浪淘沙

官 渡 春 秋


千年老古镇,

堵河方寸。

官渡河水波轻盈,

古盐道上民歌声。

繁荣昌盛。

自古尚文明,

德艺双馨。

漫说风雅古官渡,

文艺世代有传人。

时代创新。

上调浪淘沙,展示出古官渡的风光风情风俗那种浪漫与空灵,给漫说风雅古官渡埋下了伏笔,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请读者诸君听在下慢慢道来。

一、开篇作笑谈

“官渡府,峪口县,田家坝是金銮殿。问我为啥不下城?无事不到外国转!”这首恢谐有趣的民谣,千百年来一直在堵河流传。乡亲们见了面,常常以此打趣,津津乐道,绘声绘色。

说起这首民谣的缘由,却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揶揄当地人从没出过远门,没见过大世面,就像蒿草坝里的麻雀,一辈子就在家团圈门跟前打转转儿,颇有贬损之意。再一种说法是,因为官渡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又是古盐道上的重镇之一,民众自给自足,生活富裕。就是山里人难得一见的洋胰子、洋火、羊肚手巾,还有绸缎、檀香、海鲜之类的奢侈品,稍微像样一点的家庭,都很常见。一只只货船,满载着药材、生漆、桐油、斗倍、香菌和木耳,出堵河,下郧阳,跑老河口。卖了山货,返程又拉回洋布丝绸、金钢杂货等生活日用品。官渡人不用出门,就能与外面世界的人同等地享受生活。更何况当地山青水秀,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生活中充满诗情画意,也就更多了一份风雅情趣。

民谣中的“官渡府”,那可不是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这一类的衙门官府。所谓“官渡府”,纯粹是气象物候所幻化出来的神秘美妙的风景奇观。官渡街与河对岸的“鲤鱼山”,除了构成“仙人撒网”奇妙景观外,根据天气变化,常常出现大雾,弥漫河面与后山,却单单把街道露出浓雾之外。一律青瓦砖石的房屋,屋顶青瓦多呈鱼鳞状,排列有序,极是美观。在白茫茫雾霭的映忖下,黑白相间,棱角分明,格外亮丽而庄严。远远望去,就像“海市蜃楼”一般,宛如“天街小府”。来往的行商、盐客和挑夫们,见此奇观,无不感叹。纷纷称赞:“嗨呀,啷格儿官渡有这么美妙的风景奇观呐,真是天下少有喂!我们四川是‘大天府’,官渡是‘小天府’喂,真是平分秋色,各有千秋啊!”众口烁金,流传下来,官渡就有了“府”的外号。

二、官渡有由来

  笑谈开篇,书归正传。官渡,这个响亮的地名,叫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雅致,韵味无穷。那么,这个耐人寻味的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呢?还真有一段故事呢。

说是春秋时期,古庸国为联络巴蜀盐业边贸,特派使臣过川商谈贸易事宜。使臣一行十数人择吉日出发,沿途顺便考察风土民情。几经辗转,才来到峪口,稍作休整,又向南岭行来。刚过板桥沟,天就下起雨来。时值夏秋之交,雨下得很大,近处又无宽敞院落安住这末多人马。只能冒雨赶到南岭,才有官方驿站,专门接待来往官员。傍晚时分,使臣一行方才赶到南岭东岸的小河口。雨越下越大,又没见有渡口船只,无法渡河。只好在大竹园村子里找到族长,将使臣一行安置住下,村民热情招待,管待酒饭,打算明日过河。谁知这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河水暴涨,两岸淹没许多田地和房屋。等雨住天晴,河水消退,可是当地从无船只,仍是无法过河。老族长找来几名识得水性的青壮汉子,竹园里砍得几十竿大竹,扎成两挂大竹筏,分三趟才把使臣一行渡过河西岭南街。那使臣考察民情,亲身感受,深悯当地山民渡河之难,便亲自绘了一幅渡船式样草图,并从随带的官费中拿出一些银两,交于地方酋长,吩咐照图打造渡船,修建码头。从此以后,南岭就有了第一只渡船。因为渡船和码头是那使臣出钱所建,算是官方拨款建造,属“官办渡”。当地人感念那使臣官儿的恩德,便亲切地称为“官渡”,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地名。后来报县府批准,索性把南岭街改为官渡街,并在小河口竖了一方石碑,上刻“官渡”。从蒲溪以下至两河口这一段河流,也统称为官渡河,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风雅有古韵

官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官渡河至白河口,柳林店、洪坪河,在东晋时被称为武陵水,竹山南部山区称为武陵县,归上庸郡管辖。陶渊明那篇流芳千古的《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武陵鱼人,极有可能就是官渡河人。自从那次偶然闯入桃花源秘境,以后就再也没找到这方神秘净土的踪迹。南阳名士刘子骥南辕北辙,跑到湖南去寻找桃花源,临死都没满愿。此后历朝历代,总有高士寻访桃花源未果。怎知她一直藏在秦巴山中呢?桃花源人既是避秦时难,拖家带口两三百人逃难,怎么可能一下子跑到几千里之外的湖南呢?只有与三秦交界的鄂西北,时有朝秦暮楚的局面,桃花源人逃离秦国,几经辗转,才找到桃花源这处人间秘境,自耕自食,与世隔绝,所以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竹山县官渡桃花源,那可是古人有遗著,专家有论证,学者有诗词,华阳志有地图的武陵真源啊!所以官渡人崇尚桃源文化,代代传承,至今保留着古老传统的文化情结与风范。

说起官渡人的文化情结,那真是浓厚有加,这与武陵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一部《武陵黑暗传》,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一直唱到清朝末年。五千年文化史在清歌声中,娓娓道来。山乡村寨,相对闭塞,越是深山野岭,爱唱山歌的人就越多。结婚要唱闹房歌;姑娘出嫁要唱哭嫁歌;办丧事要唱待尸歌(也叫丧鼓歌);薅草要唱锣鼓歌;砍柴要唱樵夫歌;儿童要唱童谣歌;拉船要唱纤夫歌;挑担要唱挑夫歌;总之,凡是生产劳动,人群集会活动,皆有与之相对应的歌,统称谓民歌。在乡村街坊,如逢老人过世,那灵堂即是歌场。歌手们赛起歌来,一唱几个通夜,绝不重样。唱得兴发,还搬出历史名人或英雄豪杰,利用传统典故互相比高,把赛歌推向高潮。此时已过五更,道士上场带领歌手们打起锣钹,敲着叮当,唱起了还阳歌,这就宣告这一晚的丧鼓歌已经结束。笔者曾对官渡镇桃源村做过调查统计,会唱山歌的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八。上至八十多岁的老爷爷、老太太,下至十来岁的少儿、小姑娘,都能信口唱上几段。包月才、包月星、包月发、贺树清、张幼德、黄吉珍、欧子祯、陈祖应、汪俊山、毛宏照、叶康凡、李文贵、王成贵、卢厚明、蔡祖新、何世春等,都是当地有名的歌师傅。曾把武陵山歌唱下车城十堰和江城武汉,唱响十里洋场上海滩及花城广州市的官渡河歌王熊仁宝,也是出生在民歌窝子里的“罐儿寨”。

在央视二频道主办的《中国魅力城》复赛中,桃源村民歌手、官渡民歌的传承人贺树清,以一首《太阳出来照白岩》轰动全场,歌词的原始内容,唱腔的独特韵味震撼了导演和专家,他们由衷地赞叹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没想到鄂西北还保留有如此稀有的民歌精品!”一举令官渡河民歌在国家级舞台上一炮打响,为十堰市争得了荣誉。

官渡人热爱文艺,硬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民国年间,时任官渡区长的张春谷,为了把仅能唱堂会的“自乐班”升格儿发展成正规剧团,取名“三益社”,(即益你、益他、益我之意),唱汉剧陕二黄。春谷区长亲自挂帅,担任司鼓、出演须生,并四处奔波,筹集经费。利用到县城开会的时间,请裁缝缝制戏装,培训演员,购置乐器,制作道具。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各行各业居民,还有爱好文艺的乡村农民。他们不要报酬,甘尽义务,只图展示才华,愉悦身心,生活潇洒。逢年过节,“三益社”必有演出。后来能演连台大戏,竹溪与官渡邻近的郭家洲、白鸡乡,房县麦浪坪、中坝乡经常派人来接“三益社”去演出,以致远近闻名。1959年中秋节,竹山县政府调“三益社”剧团进城汇报演出,一台《铡美案》轰动全场。可容一千多人的山陕馆露天剧场每场爆满。紧接着,“三益社”又奉调到丹江口电站大坝工地慰问演出,好品如潮,名声大振,载誉而归。竹山县政府为表彰“三益社”,拨款添置了全套服装道具,作为奖励。所有演职人员积极性更高了,都自觉以社为家,热心把业余演出活动当成自己的事业。旦角、武生演员杨勤圣,放棑下老河口,回来时连老婆孩子都没带接包儿,却把工钱拿来给“三益社”添置了好几件花旦头饰,这东西是很贵的。“三益社”管衣箱的义工张孝亭,是木棕村的农民,有一次被国军拉征兵抓了去,在河南南阳,他幸得逃脱,沿途卖工度日。在石花街遇到一个外地戏班在那儿演戏,他感到分外亲切,因爱好使然,就主动参与帮忙。班主见他很是内行,便问清了情由,十分同情,就收留了他,管吃管住,一演就是半个月。临分手时,班主要给他工钱,他死活不要,只向班主要了一把关羽用的青龙偃月刀,拿了十个馍馍做干粮,扛着那把七尺长的木刀,从石花街回到官渡家中,当天就把那做义工换来的道具青龙偃月刀送到“三益社”,众演员轮换演示了一番,纷纷交口称赞。既夸木刀精美,使用顺手,又赞张师兄爱社如家好艺德。唉,只可惜,曾经闻名遐迩,活跃了半个世纪的地方文艺团体,毁于文革时期的恶龊小吏,再难恢复。

四、乱世出英豪

官渡人虽爱尚文约礼,却也有英雄侠义的一面。

1931年春夏之交,贺龙率领红三军转战千里来到鄂西北,端午节这天,红三军首次解放了房县城。国军团长兼城防司令王光宗慑于贺龙红军神威,虚晃一枪,不战而逃。贺龙、柳直荀、贺凤等进城稍作安顿,即派游击大队长张金波率部跟踪追击。在红岩、杨汊河一带全歼该部千余人众,取得房县大捷。房县苏维埃人民政府成立以后,深入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领导穷人闹翻身,农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影响房竹两县。孤儿出身的穷苦农民范厚才,这年二十五岁,正值血气方刚。听说房县城乡红军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的消息后,说服了从小收养他的叔父和婶母,毅然到房县城参加了革命,被分配在张金波游击队当了一名小队长。由于革命意志坚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经柳直荀、张金波介绍,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春,中央军委命令贺龙率红三军撤回洪湖,当即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鄂西北独立团”,范厚才任排长,随军转战湖南义县革命根据地打游击。义县与洪湖是毗邻的两个革命根据地,经常协同作战。范厚才屡立战功,在一次攻打黄金城的战斗中,不幸被炸塌的碉堡砖块砸伤左脚。因当时红军医药困难,长期难以痊愈,不能行军打仗。贺龙亲自写信动员他回乡闹革命,等到革命成功时再相会。范厚才含泪告别了首长和战友,几经磨难,才回到了家乡。刚到家就有乡亲来送信,说是乡公所派了四个武装乡丁,要来抓“共匪”。范厚才在亲人和乡亲们的掩护下,逃出虎口,四处流浪。有一次,他在小河龙井沟帮人做工,被闻讯赶来的大恶霸地主姜麻子捉住要杀,还是几位乡亲求情,用十二元现洋和一头大肥猪作代价,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又一次死里逃生。由于反动当局长期实行白色恐怖,血腥镇压红军伤病员和革命群众,范厚才再无机会出头露面,只得躲进荒无人烟的佛洞沟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直至官渡解放。大集体时,他当过多年粮食保管员。以前的党员证丢失,无法恢复党籍,他自己也从没提起过那段经历。因工作表现突出,到1962年又重新入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的那段光荣经历才偶然披露于世,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县民政部门的关注,享受了一份迟到的“老红军”优抚待遇。虽然微薄,足可证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革命功臣。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官渡吉鱼乡出了一位剿匪安民的少年英雄——王洪贤。1934年正月,王家湾全家族都进城闹元宵,看花灯去了,只留下年仅十八岁的五少爷王洪贤和他三叔及长工佣人们看家护院。盘踞竹溪白鸡垭的惯匪刘焕章趁虚而入,派了三十多人去打劫王家湾,实指望袖筒里抓麻雀——手到擒来,谁知小河沟里竟翻了船。这五少爷王洪贤生性聪慧,机敏过人,且枪法精准。他见土匪来袭,不慌不忙,凭着熟悉的环境,一支汉阳造步枪,在敌明我暗的优势下,频频与土匪周旋,打死匪徒六人,重伤二人,赶跑了众匪。他还挑着两颗匪徒的脑袋进城报案,得到了卢县长的当众嘉奖,奖了他两支汉阳造步枪和五百发子弹。此后,在得到时任官渡区区长卢冬儒(卢渊)的支持批准,王洪贤就大胆地组织发展地方武装“红枪会”。田家坝一场遭遇战,只打得顽匪黄志尧人仰马翻,丢盔卸甲,并解救了县大队住在这里的二中队。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后来屡战屡胜,消灭了多股顽匪,为堵河两岸保境安民,立下汗马功劳。直到竹山解放,伪县长贺理华写信蛊惑他替国军效命,他没回应;人民政府副县长黄正甫也写信欢迎他参加革命。王洪贤审时度势,毅然带着他的经过严格挑选的一个加强连150多名战士,开赴竹山参加了革命,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竹山县大队,为二中队。后在清匪反霸中,东征西战,屡立战功。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志愿军分批回国,中央军委实行大裁军。王洪贤又一次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报名退伍回乡当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并开了一座油坊,为乡亲们服务,直至八十八岁高龄,无疾而终。

五、古镇谱新曲

官渡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一直把民间文化活动排在议事日程之中。2001年正月两代会期间,《官渡民间故事》第二卷出版发行。从2005年到2919年共举办了五届“武陵杯民歌大赛”。从2003年至2014年,官渡镇政府相继出版了《官渡民间故事选编》、《官渡河情歌》、《官渡情韵》、摄影集《武陵真源》和长篇巨著《武陵文集》1—5卷。而且作品的质量越写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值得提及的是,一册《武陵真源》在手,遍览竹山南部风光,武陵真貌尽收眼底,真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那部百万字的《武陵文集》,可以说是官渡乃至竹山,千百年来厚重人文历史的积淀,哪怕多是野史,它也是历史!自从陶渊明那篇《桃花源记》问世以后,吸引得历代的文人墨客、旅游爱好者倾心向往,苦苦追寻,却终无下落。因此出现了1600余年的“桃花源文化”断档空白,令人遗憾千古。《武陵文集》之《桃花源后记》的面世,这才填补了这一空白之一二。《武陵文集》中的故事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考、航运、武侠,市井生活,人间百态,古今中外都有故事,通篇饱含仁慈、善良和因缘果报的自然规律。字里行间,浸润着传统道德的乳汁,且文笔清纯,格调高雅。这部文集有着极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在当今商业大潮中,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凶杀恐怖、色情暴力泛滥,超低级趣味充斥文化市场的乱象中,这部《武陵文集》尤显珍贵,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潘口电站上马动工以后,官渡老集镇整体迁移至天池岭下建设新集镇。从2009年开始动工兴建,到2011年,一座恢宏壮观的新集镇拔地而起。统一徽式庸派结构,青瓦马头墙,贴白瓷砖,门面二檐盖仿古青色带花琉璃瓦,楼高一律五层。整洁的街道宽阔明丽,看上去古朴典雅,而又不失新潮。旧貌换新颜,千年古镇已永沉水底,一座崭新的官渡新集镇从此诞生了!

随着官渡移民新集镇圆满建成,一栋富丽堂皇,古雅壮观的“秦巴民俗博物馆”也在集镇中心的“桃花源”路口冲天而起。这栋雅致优美的仿古转角大楼,共有三层,雕龙画栋,古色古香。整个博物馆内,分为“余曼白纪念馆”“民俗风物”“历史文物”“红色历程”“文化艺术”“文革印记”等多种展厅。特别是“余曼白纪念馆”,展出了闻名于世的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先生大量的剪纸艺术品和生前遗物。可谓琳琅满目,藏品多样,藏量丰富。而且展品标牌别具一格,独出心裁地全配有诗歌。例如石磨的诗歌是:“古时先民智慧巧,青石凿牙合口咬。手扶磨拐如摇橹,轰响声中雪花飘。”又如擂子:“早年五谷难退壳,鲁班先师费琢磨。劈削竹片千百根,拼成圆鼓上下颌。五谷一进木口去,糠米分离洒金波。再过竹筛大旋转,粗糠细米各是各。”整个博物馆展厅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这在全省民间博文行业中也是名列前茅。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座彪炳千秋的标志性仿古大楼,这样一番划时代的宏图大业,是谁有这样深广智慧,能用这样大的手笔构建出令人瞩目赞叹的“秦巴民俗博物馆”?他就是竹山县政协第九届委员、农民收藏家、秦巴民俗博物馆馆长曾和林先生。他现在还兼着文化站副站长、民间艺术团总监、街舞协会会长、工商联主任等多种职务。

自从“秦巴民俗博物馆”成立以来,官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广泛地开展起来,民间艺术团(重组)、腰鼓队、街舞活动中心相继成立。曾和林身兼多职,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任劳任怨,热心为大家服务,连晚上跳街舞播放音响,他都要亲自招呼。官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唱山歌、讲故事,那是信手拈来,开腔就唱,张口就讲;跳街舞从擦黑儿开始,一直热闹到晚上九点。只要不下雨,天天都是“狂欢节”。

新集镇建设圆满竣工以后,镇党委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又把工作的重点转到民间文化活动上来。为了弘扬“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精神,庆祝新集镇建成,移民搬迁胜利,扩大新集镇的影响,官渡镇政府邀请了鄂渝陕三省十九乡(镇)的民间艺人来官渡同台竞技,共同举办“第四届武陵杯民歌大赛”。一时间,三省各方知名民歌手云集官渡,交流民歌演唱技艺,共商民间文艺发展大计。汇演结束,官渡镇民间艺术团以《哥妹成亲》节目获得了第一名,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增光添彩,保持了荣誉。

六、官渡风雅颂

“一脉哟——堵水吔——穿——南——北——莽林浩瀚渺如云,天街小府官渡镇,绚丽美景气象新············”这是民歌表演唱《官渡十景》的开头。词曲均收录在《官渡情韵》一书中。当年,为了宣传驴头峡旅游开发,竹山县文工团与官渡文化站配合十堰电视台摄制了专题片《官渡风雅颂》,在十堰电视台滚动播放了一个月,可给十堰广大观众奉送了一份丰盛的民间文艺大餐啊!节目声情并茂,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官渡历史和风光、风情与风俗。把官渡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官渡古镇丰厚人文历史的积淀。置身官渡古镇,眼观自然美景,沐浴灿烂文化,穿越历史时空,不亦乐乎!官渡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山大林密,多边交界,地理特殊。自古被称为黄金水道的那条堵河,贯穿境内近百里,是古盐道上的一大重镇。对于官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笔者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归纳分类,计有十个品类,现分述于下,与大家共享:

1、山水文化。反映当地的山水风光,名山秀水等内容,一个地名就有一段动听的典故,一座山峰就有一个风物传说,一口山洞,也有一篇优美故事。这里边还包含了描叙渲染山水美景的精美说辞、诗词歌赋,楹联、风光绘画、摄影等等。现择录一副古楹联,以飨读者。蒲溪街红豆树门楼的楹联,上联是:“此处如蓬莱夹岸榆柳垂古道”;下联是:“彼巷似城廓驴峡山水壮奇观。”横披:“山魂溪韵”。桃花源旧址牌坊上一副楹联,上联是:“听松涛隐鹿鸣鹤唳传武陵神韵”;下联是:“观旭日耀云腾雾绕幻蓬莱仙景”,横批是:“情系武陵”。

2、航道文化。八百里渡堵河,是古郧阳的黄金水道,官渡航船,可直出堵河,入汉江,到达郧阳府、老河口。江湖路险,人世沧桑,因此就派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航道文化、纤夫文化,如堵河号子、纤夫情歌,以及悲欢离合的堵河传说故事等等。表达堵河情韵的,官渡也流传下来一副古对联,上联是:“堵水北去无倦浪”;下联是:“江风南来有逸情。”横披是“扬帆远航”。硬是把八百里航道情景和意境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荡气回肠。清·顺治四年,蒲溪阳坡湾侠女傅翠霞协助兵士押送被擒拿的匪众乘船进城,沿途留心问清地名,创作了一篇《官渡至竹山地名诗》,诗曰:“官渡渡口下陡滩,清风吹送到泥湾。黄土岭下连三吉,青龙古寨锁半边。象鼻奇异天生定,仙姑庙旁涌清泉。烟台岭对罗家院,螺丝转顶一畈田。板桥过沟鸡冠石,泰山庙靠王家湾。桃子垭过七里碥,葡萄沟下鳖子滩。王家沟口打一站,峪口湖溪要跑滩。阿是岭下风光好,重新登舟到磨滩。观音碥前三株香,拜拜菩萨下洋滩。麂子石边是险阻,小心直下杨家湾。两河口边黄土包,顺水行舟橇场湾。跋涉艰难百步梯,杨泗庙前碧绿滩。南北二坝金銮殿,苦桃河对红花湾。潘口河宽不起岸,一路顺风到窑湾。鹰嘴锋利斗龙王,船家最怕皇母关。青竹一片悬鼓洲,芝麻梁子下小旋。二郎庙前荡碧水,将军石把孽龙栓。南门渡口穿箭过,将军潭岸拢竹山。”诗中不但把从官渡到竹山的每个地名都点到了,而且文采精美,读来朗朗上口,颇有趣味。

3、盐道文化。官渡是鄂西北入川的必经之路,俗称“古盐道”,也叫“鄂川走廊”。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盐客和挑夫,途经官渡,到大宁厂去挑盐,官渡不少当地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一路上行人不断,歌声不绝于耳。挑夫们肩挑重担,沿途劳累又寂寞,于是,大家就讲笑话、唱情歌,以此消除疲劳,赶走寂寞。这就又派生出了“盐道文化”、“挑夫文化”,如《小郎上四川》、《送郎送到十里亭》、《莫把乖姐晒黑哒》等等。诙谐浪漫,风趣幽默,都是挑夫们喜爱的情歌。关于盐道的传说故事,那就更多啦,例如《武陵侠义传》、《木渣洞的传说》、《母猪河的传说》、《石王爷》等,就是流传久远的优秀盐道故事。

4、移民文化。以前官渡土著人不多,大多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主要是清末闹“长毛子”那时候,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移民倍增。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下江的黄州、孝感、麻城、汉川等地的商贩、手工艺人,为避“倭难”,纷纷背井离乡,辗转来到官渡这个世外桃源安居乐业,同时,也给当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从各地带来不同的文化元素,经与“武陵文化”、“堵河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杂交文化,格外韵味十足,丰富多彩。例如官渡民歌和堵河号子就带有四川民歌和川江号子的韵味。当地很多民间故事中的某些情节,也都与四川、河南、武昌、黄州有关联,如《姊妹石》等。民国初年,宝丰水田坝蔡氏家族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分一支到官渡开创家业。他们凭道德诚信,广结人缘,白手起家,勤俭创业,逐渐人财两旺。后在官渡街后坡建起蔡氏庄园,名曰蔡家湾。从文、明、光、蓝四辈蔡氏家族现已超过四百人口,且人才辈出,堪称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老一辈的传统美德,至今在后辈儿孙中发扬光大。

5、史前及历史文化。一部《武陵黑暗传》,从盘古开天,一直唱到清朝末年。那可是一部五千年汉民族史诗啊!期间,桑坪王助周伐纣;陶渊明以庞家湾渔人的叙说为据,创作出流芳千古的《桃花源记》;薛刚反唐三战武三思;明末川东总兵刘镛基在武陵峡四方寨大战张献忠;白莲女教主王聪儿凭借四方寨天险挫败清廷主将德愣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蒲溪沟田畈活捉国民党县长贺理华等等。这一幕幕历史烟云虽然早已散尽,但在地方人文史册里,却留下了永恒的墨迹。在一代代官渡人的口耳相传中,流芳千古。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6、匪情文化。官渡是古盐道上的重镇,经济富裕,文化繁荣,又地处三省交界边陲,因此也是流寇土匪们首选的掳掠目标。所以历史上匪类猖獗,匪患频繁。地方专门有人记录匪情,通报剿匪情报,宣传剿匪战绩。这有官方文书,私人信函,还有用文艺形式,宣传剿匪成果,如说书、讲故事、编剧本演戏等,因此又衍生出了“匪情文化”。例如《血祭武昌庙》,就是根据民国年间一次特大剿匪事件而流传下来的真实传说故事。近百年来,官渡人都听自己老辈人讲叙过,耳熟能详。这些涉匪事件的广泛传播,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项固定的文化内容与分类。

7、道教文化。官渡武陵峡是武当山的后花园,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较深,所以武陵文化、堵河文化都把道教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就是道教文化所弘扬的“邪不压正”,“天理良心”的宗旨,在很多民间故事里都有这方面的情节。例如《官渡民间故事》之《郭神仙传》,就是发生在民国初年的真人真事,官渡一带不少老年人都认识郭神仙,他本名叫郭圣轩,不但有未卜先知的神通,还会分身之术。1985年,曾有官渡熟人在武当山见过他,算起来应该有170多岁了,传说很神奇。其它如《观世音和鲁班峡的传说》、《桃花岛修行》、《品茗桃花岛》、《獭仙会娥姑》等等,都是歌颂道教功德的。两部道教经典《道德经》与《太上感应篇》,都是教化人行善积德的善书,历来备受热捧,广泛流传。

8、饮食文化。提起饮食文化,我真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口,别人总说“官渡人好吃”,猛一听还真接受不了,贬损!可是接下来两句:“不但好吃,而且会吃,敢吃!”这还差不多,由损变褒,心也平了,脸也笑了。说官渡人“好吃”,那是追求合理的生活享受,是幸福生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也无可厚非。说官渡人“会吃”,那可是艺术、技术含量很高的智慧。远的不说,就说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仅出了名的厨师就能排上一大串名字来,老一辈的有:曾慈宗、汪顺武、叶先礼、王正礼、汪顺发、卢厚田、李学意、路松亭等;少一茬的有:董寿海、吴树理、周洪仕、曹家洪、毛光才、尚忠会,还有小夏、小刘、小腾,小蔡、小杨、小荣······等等。乡村街道,那些庄户、家庭,茶饭做得出色的,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在外地工作的官渡人,如果家里来了客,都能高兴地做几样老家的特色菜肴,以显示主人的能干和热情。官渡饮食文化,也同文化艺术一样,更是多元杂交。所谓川味、豫味、本地味,五味杂烩。做出来的菜肴,花样百出,形色香味俱全,引人食欲,饱人口福。哪怕是很不起眼儿的东西,都能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与饭食。被列为“高山珍品”之一的“燕麦控洋芋”,吃起来喷喷香,松软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其实就是土豆掺燕麦,以特殊的技术烹制而成。说官渡人“敢吃”,是从两个方面来概定的,一是食品不论何物,天上飞的,地面跑的,地下钻的,水里游的,树上结的,土里长的,只要弄得到手,不论蛇蜂鹰犬,他都敢吃。另一方面,不管任何特产食物,再贵都敢买,因为当地人都“好吃”,导致“萝卜俏了不洗泥”,从历史以来,官渡农贸市场价格为全县最高,甚至比县城还贵。辩证地来看,食品物价恰好与烹调技术、生活标准持平。说到底,九九归一,足以证明:官渡人还真是好吃,会吃,敢吃!

9、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是官渡得天独厚的人天遗产,品类众多,格调高雅。民国年间,创办了业余文艺团体“三益社”汉剧团,演出精彩,在竹房三县颇有名声;从官渡走出去的闻名于世的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大师,在四川自贡市继承创新并发展了“灯会”“剪纸”“扎染”三宗绝技,都被国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国内多家媒体誉为“农民旅行家”、“当代徐霞客”的官渡人卢迅(原名卢传华),经过七年出生入死的漫漫考察路,又经过五年的深入研究,撰写出一部三十万字的科研著作《人类素质学》,再经过三年无奈的寻求出版路(因为作者没有学历和应有的头衔,也没有著名专家的推荐,出版难度可想而知),经过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到2002年2月,《人类素质学》终于出版发行。四川省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刘茂才教授看了书稿,高兴地说:“《人类素质学》在科研门类和专业学科上填补了一项国际空白”;曾久享盛名的“官渡五香豆腐干”,是胡忠全家祖传的特色小吃,堪称一绝,只可惜因故失传。经十堰市非物质文化中心申报上级批准备案保护的有三项:

一是《官渡民间故事》。《武陵文集》出版发行后,中国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十堰市图书馆、十堰市档案馆、汉江师范学院、十堰市地方志文库、竹山县档案局、竹山县地方志办公室、竹山县图书馆等单位都把这套图书作为地方重要人文资料收藏。热心的读者不但把《武陵文集》在内陆广泛传播,而且还传到台湾地区和美国。

二是官渡木椅。说起这木椅的渊源,还是来自皇宫哩,说起来话长。那还是上世纪1965年12月,时任官渡手工业联社主任的陈祖应师傅,随县轻工业局组织的手工业参观团赴襄阳、随州、北京参观学习。参观故宫时,陈祖应想道:参观故宫,只是开阔眼界,这工艺我们学不来,我总要学一样当地适用的,能发展生产的家俱回去,才不虚此行。于是他把眼光盯上了太子、公主们曾坐过的椅子、坐凳这些小家俱上,这是可以借鉴,发展生产的。参观回来以后,他依据当地传统木椅为基础,参照宫廷小龙椅饱满富态,木纹自然,柔和优美的特色,绘了一张草图,交给木工师傅李家胜,这人做事细心,有悟性,就由他来完成对官渡木椅的改良并发展生产。此后,李家胜师傅在二十多年里,一直在潜心研制官渡木椅,不断改进提高,最后终于定型,专业从事木椅生产。还带出了不少木椅弟子,如柯昌清、汪宣宝、高生意、罗化学等都曾得到过李师真传。官渡木椅结构独特,式样美观,具有宫廷的饱满富态,纹理飘逸清晰的特质,古色古香,品位高雅。现代家庭,亮丽的客厅里放上几把官渡木椅,既能当家俱使用,又可以作为手工艺品欣赏,是很雅致的点缀。官渡木椅不但早已走出山门,流遍全国,还曾出口非洲。十堰市政府部门已为官渡木椅注册了商标,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并大力扶持发展生产。

三是官渡民歌。官渡自古就有演唱民歌的传统,五行八作,生活习俗,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歌内容,而且生动活泼。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举办了五届“武陵峡民歌大赛”,引起了县、市、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经竹山县、十堰市申报到省里,官渡民歌已被正式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聊天儿文化。按说把聊天儿作为一款文化分类,似乎小题大作,上不了档次,因为聊天儿与生俱来,人人都会,只要会说话,哪怕是口齿不清的半语子,他也会聊天儿。女眷们到一起了,聊起来无非是家长里短之类的闲话。汉子们聊起天来却颇有气势,独具特色,它包括了吹牛皮,侃大山,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绝门儿学问。曾几何时,官渡“吹牛大学”的聊、吹、侃文化,活跃于古镇。校长朱彩俊,那可是重量级的人物。他天生好水性,还在少年时,其水性就出类拔萃。滔滔官渡河,没有他不敢畅游的险滩,更没有他不敢潜入的深潭。这给他后来吹大牛奠定了坚实的功基础。教务主任刘勇、讲师(吹匠)曾和平、高生全、张道清都具有联横合纵,善说六国的本领。

1960年,国家为在堵河中游选定电站坝址,由中南水利勘测队在田家北坝街杨泗庙前的河滩上勘测水文地质。一不小心,不慎把高科技勘测镜头掉落水中,这在当时,那可是大事件。这里潭深无底,是当地神话传说中的“石门”,从来没有人敢下去过。几经挑选泅水能手下潭打捞,均无功而返。经人介绍,说官渡街有个叫朱彩俊的少年,外号“水猫子”,水上功夫堪比《水浒》中的浪里白条张顺。派人上官渡一问,说他在竹山一中读书,勘测队领导亲自到一中同校方协商。及至见到本人,这领导大失所望,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能冒此风险担此大任吗?朱彩俊见来人欲言又止,犹犹豫豫,就大胆地说道:“刚才校长已给我交代了任务,不就是下水捞东西吗?小事!你莫看我人小,水上功夫是不论年龄的,又不是砍树劈山,要那大个儿做啥子!”他说得轻松干脆,不容置疑。那领导就把他带到田家坝勘测现场。打捞时,围观的人站满了堵河两岸。朱彩俊站在勘测船上听凭技术员指认镜头落水的方位,他麻利地脱去衣裤,只留裤头儿遮羞。他一个倒栽葱插入水中,悄无声息地连个浪花儿也没翻。这要在奥运会上准拿跳水冠军。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百双眼睛盯着水面,几百颗心同时“咚咚”地狂跳。到第八分钟时,人群开始骚动不安起来。正当大家产生了失望悲哀之际,忽然一团水花在勘测船边翻起。只见朱彩俊一头冲出水面,双手捧着闪着水光的失而复得的勘测镜头,小脸憋得红彤彤的。勘测队的同志们如众星捧月般的把小勇士捧上了勘测船。顿时,人群中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为此,竹山一中在全校表扬了朱彩俊同学,说他英勇无畏,为国家挽回了重大损失。一时,朱彩俊成了全校明星,连社会上也在广泛热议,使他少年成名,成了传奇人物。从此以后,好多熟人见了朱彩俊总要问他:在那深水潭中,你是怎样度过那要命的八分钟,而且还在水底石礁里找到了勘测镜头?他的答复更充满了神奇色彩,他说:“我趁着弹跳入水的惯力,直插潭底,因水的浮力要把我朝水面漂,我只得用一只手抓住礁石,固定身子,另一只手在水底摸索,寻找勘测镜头。正在这时,水底光亮猛的一暗,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向我头顶游来,我仔细辨认,原来是条大黄鱼,怕有一丈长,它正在追赶一群大白鱼,一口一条,就像吃面叶儿那样爽利,过了约三分钟才游走。我这时憋不住了,只得拿出看家的本领,救命的绝招儿,在水中换了一口气,又继续寻找勘测镜头,忽见礁石缝边有一团光亮,我抠着礁石爬过去,拿起来一看,正是我要找的勘测镜头。我喜出望外,双手抱起镜头,随着水的浮力,直接回到了水面。”这段经历他叙述过无数次,而且越说越玄乎,曲折离奇,简直就像西游记里龙宫借宝的情节,因为有找回的镜头和八分钟时间作证,令听者深信不疑。

初中毕业后,朱彩俊回家凭自己的天赋吃水上饭,钓鱼摸鳖,兼带砍柴,放排,虽然辛苦,倒也轻松自在。从而也养成了野性十足,侃大山,吹大牛的习性。改革开放后,他第一次去广州卖娃娃鱼,发了一笔小财,赚了第一桶金。  
  刚改革开放那阵,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尚的名称叫“万元户”。在评定本镇万元户时,采取自报互评的方式。朱彩俊信心满满,自报双万元户。主持会议的雷副镇长且喜且惊,质疑地问他有何充足的经济来源?朱彩俊不慌不忙,侃侃而谈,他说:“邮电所地底下是一片石窟洞穴,董家沟水注入其中,是天然的娃娃鱼巢穴,我已把它打通,与我修建的娃娃鱼池相连,分外池内穴,长年累月,娃娃鱼自生繁殖,我利用自然资然精心饲养。仅此一项,每年经济收入何止两万?何况我还放簰、做生意,还经常到驴头峡砍柴卖,也是几项稳定的收入。”大家听了无不称奇,深受鼓舞,一致赞同他的双万元户的资格。

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事,铁牛村文武寨有一株七叶木古树,相传植于明末,有四百年的历史。当地有一次修公路,把树蔸挖得悬了起来,枝叶已渐萎黄。树不该死终有救,此时正遇在十堰某公司任总经理的杨斌先生回老家探亲,发现这一情况,惊叹不已,心想:前朝古木,珍贵无比,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损毁。当即自掏腰包,拿出五千元现金,请人为古树做了石护岸,又填土培根,安装自来水管,并托人为古树定期浇水。一月后,古树重展新绿。

结尾

悠悠官渡千年史,滔滔堵水万古流。

时代变迁超往昔,人民幸福胜封候。


桃花源居士·陈德明

2020年7月修改定稿于龙泉寺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 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