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说特征鲜明
女娲是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女娲传说是指人们讲述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女娲为中心的系列故事,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并且伴随女娲庙和相关祭祀仪式。“女娲传说”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流传,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明确记载:“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明朝《襄阳郡志》记载:“女娲山在(竹山)县西……,俗云女娲炼石补天即此地也。”这些记载证明,湖北十堰竹山县是我国女娲传说传承的密集区域。
女娲传说在竹山全县境内都有流传,其分布的核心区域在堵河流域的宝丰镇以及女娲山周边地区。
女娲传说内容包括女娲抟土造人,创造人类;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炼石补天,拯救人类;始制笙簧,教化人类等类型,以及与竹山风物景观、自然历史遗迹有关的女娲传说。女娲传说渗透在广大民众生活中,竹山人的婚俗、丧俗、节俗等生活习俗里大多包含女娲形象;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日常语言、文化活动、地名风物等方面,无不记录女娲传说的生活现象。女娲传说在竹山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语言通俗化、形象世俗化。竹山女娲形象以竹山人生活为基础,呈现出女娲生活形象的世俗性。竹山出现大量与女娲传说有关的方言俗语,例如:批评那些不干好事不干正经事的人是“不成人形儿”!长辈指教、批评晚辈最狠的话是“坏了人胚子!”。
二是传承日常化、内容生活化。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杀鸡供奉女娲娘娘,插香的容器里盛绿豆和大米以示对女娲娘娘的敬仰;新娘子头搭红盖头以及新婚闹房、听房习俗与女娲传说有关。因女娲与伏羲得名的“打儿窝”,“石头干老”等成为竹山人求姻缘、求子的祭祀物象。
三是传说地方化、情节传奇化。宝丰镇及周边地名都与女娲传说相关。女娲山东北边“九里岗”因女娲捏泥人在那里摆放九里长而得名;女娲山南的“大席场”“双龙洞”因为女娲造人和兄妹居住而得名。“摇钱树”“转运桥”“女娲青锁”等地名体现女娲传说地方特征。竹山女娲传说讲述从女娲兄妹出生,抟土造人到配婚,到补天,再到繁衍子孙,都具有情节的传奇性。
二、传承形式多样
根据传承人口述,百年来竹山女娲传说传承群体谱系清晰:汪莲谟、刘布德、张立喜、鄢从顺、喻少贞、章杰、张祖亮、王义富……从1900年代出生的汪莲谟,到1950年代出生的王义富,呈阶梯式传承样式。他们中,大多数人虽已过世,但有一些人仍在发光发热。
在女娲传说的传承群体中,王义富是最为突出并至今仍很活跃的一个代表性传承人。口头讲述、花鼓船歌等形式传承女娲传说,使得王义富的传承方式活泼、生动、接地气。王义富曾担任麻家渡镇文化站站长、宝丰镇文化馆馆长和宣传委员。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王义富长期搜集、采录和整理女娲传说,并且在家人、乡邻和学生中传承和讲述女娲传说。为了更好开展女娲传说传承,竹山县在王义富工作所在的宝丰镇,成立了女娲文化研究会。王义富先后到竹山多所中小学传承女娲传说,由于保护传承女娲传说以及相关民间文化成绩突出,王义富2017年被授予全国文化志愿者服务典型。尽管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作为女娲山风景区的“看门人”,王义富仍长期坚持在女娲山脚下的各中小学校开展“女娲传说进校园”活动。他不但讲述女娲故事,还介绍了女娲山双龙洞、打儿窝、转运桥等景点的来历,并当堂演唱女娲传说的花鼓船歌,声情并茂,有板有眼。王义富的女娲传说传承活动,让传说与现实在女娲山交汇碰撞,迸发出无穷魅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女娲传说在竹山县家喻户晓,其传承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专业传承人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据统计,竹山县宝丰镇女娲山一带村民能讲女娲传说故事的占村民总数的45%以上,能唱女娲歌谣的占村民总数的15%以上。村民们在演唱女娲歌谣的同时,常伴有女娲祭祀活动和与女娲有关的采莲船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构成竹山女娲传说多样化的传承形式。
在县内文化艺术界,艺术家们争相创作各种形式的女娲传说的作品。女娲传说作品种类全,数量多:舞台剧、皮影戏、民间剪纸、木雕、石雕、铜像、石像等不同形式中的女娲形象栩栩如生。如大型舞剧《炼石补天》《天风竹影》,民间故事集《炼石补天》,论文集《女娲文化研究》,连环画《女娲故事》等。这些艺术作品从各个角度丰富了女娲传说的表现形式,促进了女娲传说的传承发展。
由于保护、传承效果明显,2021年6月,竹山县申报的《女娲传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文旅融合显著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杂讽九首》中写道“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炼石补天”是女娲传说的核心之一,讲述的是:女娲娘娘为救民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上补天漏,下糊地缝,砍断巨鳌之足支起擎天之柱,将天体扶正,使万物得以重生。等一切灾难平息之后,女娲娘娘将补天熔炼的五色石撒向人寰,以保佑苍生世代平安。这五彩石就是绿松石。
绿松石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竹山县是中国绿松石的主产区。据专家测算,全球70%的绿松石储量在中国,中囯70%的储量在竹山。当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绿松石,足以福泽世世代代的竹山人。近年来,竹山县充分利用女娲传说赋予绿松石的文化魅力,致力于将绿松石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集群。据统计,竹山县绿松石市场主体达5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和限额以上企业25家,带动就业超过7万人,年综合产值近50亿元,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90%。绿松石已成为竹山最具特色、最有底气的文化产业。
为了更好传承女娲精神,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竹山县投巨资把女娲传说的核心区域女娲山,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维修女娲山及其周边女娲传说景观,新建供竹山及周边民众举行大规模祭祀女娲的广场;恢复建设女娲山传承空间,依托女娲山关于女娲传说景观、遗迹,恢复、扩建和建设女娲山门、问天阁、圣母殿、圣水池、《康熙字典》雕塑、巨型女娲塑像等。在女娲山风景区建成竹山首个非遗展示馆。除此之外,另打造了女娲天池、国际绿松石城女娲广场等景点。县里明确每年5月8日为女娲圣像公祭日,纪念女娲创世造人的恩德;每年公历5月18日为“女娲文化节”,开展以女娲传说为中心的文化节庆活动,实现了以该项目为中心的文旅结合发展。 (县文化和旅游局 袁胜敏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