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二十七年前的夏天,我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竹山师范录取通知书。开学前搭上堂姐家的大卡车,直奔目的地。到了想了无数遍的学校门口时,我一个劲儿地傻笑。偷偷看着美丽的校园,我穿着布鞋的脚没敢进去。
(网络配图)
在彷徨中,我遇到了我的恩师侯金玉。他就是师范学校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当侯老师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我交谈时,我的脸涨得通红。侯老师看出了我的窘态,连忙把我领到宿舍,安顿好行李,又教我到食堂就餐,叮嘱师傅给我补打晚餐。那是我进城念书的第一顿饭,绿豆稀饭,大头咸菜,碱面馒头,我吃得很香。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到门口迎接本班的新同学,忙得不亦乐乎,因此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本班生活卫生委员。到财务处领餐票,给同学们发餐票,安排好同学们打扫教室、寝室、卫生区的值日表,我用忙碌迅速融进了班集体,似乎也慢慢融进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紧张的军训开始了,热身运动,稍息,立正。青春的运动场,处处生机勃勃,来自六县一市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尽情挥洒汗水和激情。休息期间,我雅兴大发,一曲乡音味浓浓的《渴望》,赢来教官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是的,我们渴望舞台,渴望自由,更渴望飞翔。竹山师范,这片育人的沃土,就是我们飞翔的起点。
(网络配图)
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大家到房县秋游,因为手头拮据,我交不起5元钱的费用,全班留我看门。秋游结束后,我把自己想象中的房县和大家口中的房县结合起来,写了一篇作文《梦中的秋游》参加征文比赛。那一篇作文,让我名利双收,除了有5元奖金外,我还光荣地成为了《山魂》文学社的编辑。到《山魂》文学社编稿,给广播室投稿,成了我每天的精神寄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三用堂楼上的音乐教室是一个更有趣味的地方。里面有一架贵重的钢琴。听着里面泠泠淙淙的琴声,这对于刚刚学着弹风琴的我来说,无异于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说来也巧,就在我百般纠结的时候,那扇玻璃窗竟然开了(其实是老师忘了关上)。我壮着胆子,悄悄溜进去,轻轻掀起琴盖,心惊胆战地弹起《你那里下雪了吗》这首歌。可惜好景不常,有一天正当我又在那里自我陶醉时,任安翔老师推门而入。老师虽然批评了我这种不正确的做法,却也肯定了我学琴的精神,她希望我有时间就和她一起学琴。遗憾的是,我天资愚钝,没有得到她的真传。她的腿摔坏后,我曾经代替她给同学们上过几节糟糕的音乐课。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成了一名文艺爱好者。
竹山师范有三宝:“练好一手三笔字,说好一口普通话,搞好卫生最重要”。每晚第一堂自习就是培养性情的书法自习。哲学老师朱爱华的粉笔板书尤为壮观。大小一致的草书,潇洒有力。
(网络配图)
竹师人,耳朵里是听不得半点“风吹草动”,脏话、方言在这里根本没有立锥之地。推普部的学生干部见缝插针,专逮不说普通话的“刁民”,轻则口头警告,重则广播通报。处处学说普通话,人人都爱普通话,时时要讲普通话,已经成为竹山师范人的标志性语言。张国辉老师用二胡上口语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穿上藏青色的西装校服,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年轻的我们成了这座城市中流动的风景线。
竹师人,眼睛里更是“揉不得半粒沙子”,这是闻名全省的环保卫生学校。教室里窗明几净,寝室里“一块三线”(被子叠成豆腐块,牙刷、毛巾、鞋子摆放一条线),卫生区是桃红柳绿,运动场是芳草如茵。或许是柔柔的清晨,或许是暖暖的黄昏,总有靓丽的身影从我的面前一闪而过,他们那炽热的目光,追寻着真理的脚步,展现着一代代竹师人不一样的风采。
一所好学校,一帮好老师,我刚好遇见。几经易址,母校已不复存在,但母校的辉煌早已深深烙在成千上万个竹师学子的心海中,她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我市教坛上传承发扬,为竹师学子树立了榜样。
任东高,楼台乡三台九年一贯制学校语文教师。
徐小惠,楼台乡三台九年一贯制学校数学老师,教务主任。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可在“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