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生产生活需求,切实提升全县老龄、残疾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下旬以来,县政协组织部分县政协常委、委员就“加快适老化适残化改造,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开展专题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及县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全县老年人基本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县常住人口34.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7.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符合改造条件老年人口6400人,占老年人口的8.5%,占常住人口的1.9%;预计到2035年,60至69岁老年人口将突破5万人,70至79岁老年人口将突破3万人,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渐趋加快。
老年人年龄结构统计表 |
||||||
年龄结构 |
60至69岁 |
70至79岁 |
80至89岁 |
90至99岁 |
100岁及以上 |
合计 |
人数(人) |
42043 |
24268 |
8647 |
823 |
9 |
75790 |
占常住人口比例 |
11.28% |
7.62% |
1.88% |
0.26% |
0.001% |
22% |
占老年人口比例 |
55.47% |
32.02% |
11.41% |
1.09% |
0.01% |
- |
(二)全县残疾人基本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县有持证残疾人18548人,其中符合改造政策的残疾人8231人,占残疾人口的44%,占常住人口的2.4%。
符合改造政策残疾人残疾类型统计表 |
||||||||
残疾类型 |
肢体类 |
视力类 |
听力类 |
言语类 |
智力类 |
精神类 |
多重类 |
合计 |
人数(人) |
1421 |
1248 |
964 |
655 |
391 |
1290 |
2262 |
8231 |
占常住人口比例 |
0.41% |
0.36% |
0.28% |
0.19% |
0.11% |
0.37% |
0.65% |
2.38% |
占残疾人口比例 |
17.26% |
15.16% |
11.71% |
7.96% |
4.75% |
15.67% |
27.48% |
44% |
(三)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1.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争取省“十四五”规划改造项目1500户,围绕解决“起床难、洗澡难、如厕难、出行难”等突出问题,已完成改造1240户,投入改造资金522万元。
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统计表 |
||||
符合改造政策 老年人数量(人) |
争取省“十四五” 改造项目(户) |
已完成数量(户) |
完成率 |
投入资金 (万元) |
6400 |
1500 |
1240 |
82.67% |
522 |
2.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省下达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十四五”规划改造目标为1800户,以肢体残疾、视力类残疾人为重点,围绕“安全、便利、舒适、无障碍”的标准,开展个性化设计改造,超额完成改造2780户,投入改造资金1000余万元。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统计表 |
||||
符合改造政策残疾人数量(人) |
省下达“十四五”规划任务数(户) |
已完成数量(户) |
完成率 |
投入资金(万元) |
8231 |
1800 |
2780 |
154.44% |
1000 |
3.公共区域无障碍设施建设。2019年起,本着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出行、办事、休闲的原则,以轮椅坡道、无障碍专用车位、无障碍公共厕位,低位服务窗口、盲道、加装电梯等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为重点,对县城范围内所有公共区域、公共服务单位进行适老化适残化改造,累计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
公共区域无障碍设施建设统计表 |
||||||||||
建设项目 |
轮椅坡道 |
低位服务窗口 |
无障碍专用停车位 |
无障碍 公共厕位 |
盲道 |
其它 |
加装电梯 |
投入 资金 (万元) |
||
建设情况 |
81处 |
32个 |
50个 |
52个 |
91公里 |
800处 |
拟申报 加装电梯(部) |
已加装(部) |
已投 入使用(部) |
1500 |
150 |
5 |
5 |
通过实施困难老年人、困难重度残疾人适老化适残化居家改造和公共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效降低了老年人、残疾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风险,为其饮食起居提供了便利,出行障碍得到了有效解决。部分残疾人通过家庭无障碍改造实现了生活自理,还能够料理家庭事务甚至成功创业,切实增强了受益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完成改造的家庭对改造工作满意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2021年被授予“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县”。
二、存在的问题
全县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广大老年人、残疾人的现实需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引导不够。一是社会重视程度不高。对居家适老化适残化改造的认识、理念和政策等了解不够,对身边的适老助残问题不够敏感,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适老化适残化改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二是自发改造动力不足。少数老年人、残疾人家庭过分依赖政策扶持,缺乏自我改造的动力,存在攀比困难家庭享受改造补贴政策情况。三是发动群众工作不够。有的地方落实工作就事论事,研究不透,没有发挥“共同缔造”理念,深入动员群众参与改造与设施管护,导致有些项目推进缓慢。
(二)建设后劲不足。一是资金来源不多。全县需要进行适老化适残化改造的老年人、残疾人口较多,但是目前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省级项目补助及县级财政配套,巨大的改造需求与单一的资金来源形成了较大矛盾。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区已全面完成无障碍环境建设,但是各乡镇集镇、中心村、人口集中的社区尚未起步,老年食堂、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三是破解难题不够。依据有关工作要求和群众需求,拟在全县老旧小区申报加装电梯150部,此项工作居民群众有呼声,主管部门有意愿,但是推进很困难,存在楼栋居民群众意见难统一、实施部门协同配合不够等问题。
(三)监督管理不严。县城内主干道不同程度存在盲道被车辆、小摊等占用和阻隔情况,个别地方被施工围栏、垃圾箱、电杆等阻隔阻断;部分无障碍停车位被其它机动车长期占用;有些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缺乏有效管护,部分设施损坏后维修不及时,影响了设施正常使用,甚至成为安全隐患。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凝聚共识。一是广泛宣传适老化适残化改造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相关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改造对象明白率,提高全社会对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工作的认识,形成全社会敬老助残的浓厚氛围。二是深入宣传改造效果,扩大示范效应,激发群众自觉改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改造一户、激活一家、影响一片的效果,为应改尽改奠定思想基础。三是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建立有效的居民议事协商机制,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引导群众把依靠政府抓民生改善转变为自己的事自己干,大家的事大家办,凝聚全社会积极参与适老化适残化改造的共识和力量。
(二)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是精准掌握底数。根据全县老年人、残疾人居家改造及无障碍环境建设需求,建立专项数据库。要精准识别改造对象,既要考虑全覆盖,更要坚持先急后缓、量力而行,据此确定每年实施改造的对象及改造内容。对补贴政策无法覆盖且有改造需求的一般对象,要全力搞好技术服务,指导完成自主改造。要完善标准规范,按照“一户一策、适用适宜、安全便利”原则,以实现“摔不了跤、出得了门、下得了楼、办得了事、就得了医、进得了公园”为目标,实施改门、改地面、改灶、改厕、改床、改坡、改照明、加装电梯、公共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实际生活需求。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将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行动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考评验收,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财政部门要加大项目资金统筹力度,提供稳定的投入保障;动员群众加大自主投入力度,提升改造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市场主体等以捐赠捐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个人主体、社会支持、共同参与的经费投入保障模式。四是拓展改造项目。积极探索“互联网+”工作模式。鼓励建设适老化适残化服务平台,招引企业和商家在竹山开办适老化适残化产品专卖店,开发使用适老适残的智能产品和应用程序;结合老年人残疾人实际需求,科学配置电动轮椅、健康手环、助听器、防跌倒报警器、紧急呼叫器、煤气报警器等智能化产品,实现居家监护和远程监护有效对接,提升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安全指数,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友好社区创建活动,完善村(社区)幸福食堂、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功能,重点做好助餐、助医、助行、助浴、助娱等服务,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就餐、就医、社交、娱乐等基本生活需求。
(三)完善机制,提升质效。一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适老化适残化改造工作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为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建议明确牵头抓总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协调部门责任、平衡政策供给、完善标准规范、检查督促落实等工作,切实做到牵头单位统筹、责任单位主抓、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二是完善高效推进机制。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细化分解具体任务、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单位等。对短期能够完成的任务,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如针对新增符合标准的困难老年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要及时依规纳入改造清单并组织实施;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涉及长远发展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或重点难点工作任务等,要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推动问题解决。三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拥有谁维护”原则,建立长效管护制度,压实日常监管责任。引导群众参与监管,打击破坏无障碍环境设施的行为。持续加强管理维护,使改造设施从“可用”“能用”发展成“好用”“爱用”“耐用”。(竹山县政协吴为民 阮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