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国际绿松石城改造提升,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提升县城品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根据县委安排,1月30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通过走访座谈、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协商交流等方式开展改造提升国际绿松石城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际绿松石城现状及问题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立足绿松石独特资源优势,把绿松石作为优势产业培育打造,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由成都十堰商会骨干会员企业合资组建的湖北上庸古城置业有限公司,投资打造集“文化展示、精品加工、设计研发、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国际绿松石城。项目为汉唐庸派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00余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包含绿松石博物馆、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女娲文化广场、绿松石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综合商住区等。
国际绿松石城建成后,一度十分火爆,吸引大量游客游玩体验、客商集中交易,高峰时期入驻绿松石加工经营市场主体120余家。2017年以来,受经济下行、珠宝市场疲软、县内商户分流等因素影响,绿松石城逐渐冷清,现已建成商铺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闲置面积5万平方米,总闲置率达60%。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品牌打造不响亮。影响力不强。绿松石城建设初衷是打造国际化交易平台,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绿松石城集中展示、集中交易不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国际绿松石之都”知名度、影响力不足,与世界绿松石主产区的地位还不匹配。带动力不强。全县从事绿松石生产加工经营的市场主体5000余家,但入驻绿松石城的市场主体还不多、深度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核心效应、集聚效应,对全县绿松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竞争力不强。绿松石城发展定位不够清晰,文化展示的区位优势、设计研发的人才优势发挥不够,在原石交易、精品销售、直播带货上与麻家渡绿松石小镇同质化竞争,导致商户分流,未能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停车场位供给不足。受前期规划设计制约,花坛、栏杆等景观布局不合理,商铺周边闲置地块没有充分利用、划定足够停车泊位,存在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卫生设施布局不优。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等卫生设施配备规模小、数量少、位置偏、距离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给游客带来不便。配套功能不全。基础设施维修维护力度不够,部分建筑墙面斑驳,路面地砖沉降破损,影响了整体美观。灯光亮化仅满足了照明需要,没有特色亮点,夜间游玩人数不多。休憩设施配建不够,关键位置缺乏明确的指示标识,影响游客和客商体验。
(三)文化特色不明显。外观风貌不够协调。部分入驻商家门头、店标、户外广告的规格、色彩与绿松石城庸派风格不协调,影响了街区整体面貌。文化挖掘不够充分。竹山绿松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除了绿松石博物馆宣传讲解、广场女娲雕像外,在场景打造、业态植入上,对独特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产品开发较少,文化氛围不浓厚。活动策划不够经常。文化活动策划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近年来推出有特色、有看点、受追捧的沉浸体验文化活动不多,引流效果不明显。
(四)业态结构不合理。方式较为传统。大多数绿松石门店以传统产品售卖为主,对客群结构、消费需求研究不够充分,缺乏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新业态,对游客吸引力不强。业态不够多元。绿松石城建设定位是绿松石综合性产业发展平台,早期招商引资免租政策仅限绿松石商户使用,餐饮、民俗、农副产品、休闲、娱乐等市场主体进驻较少,没有形成赏、吃、游、购、娱完整的产业体系,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深度体验不够,旅游消费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繁荣和人气的聚集。产品档次偏高。绿松石饰品定价较高,缺乏平价亲民的产品供给,动辄成千上万的价格让游客望而却步,不能满足多数游客纪念打卡需求。
二、打造绿松石城旅游休闲街区的必要性
(一)打造休闲街区是发挥优势、打造竹山名片的需要。国际绿松石城坐落堵河河畔,交通便捷畅通,整体建筑是汉唐庸派风格,有一库碧水环绕、一方美景映衬,是休闲旅游观光的绝佳胜地。从2012年起,国际绿松石城就以“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的品牌定位,先后获得“湖北旅游名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等殊荣,绿松石文化、女娲文化、餐饮文化底蕴深厚,让竹山从“原石供应基地”变成“绿松石交易集散地”,占据着全国90%的绿松石消费市场,带动了绿松石产业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到集中入市交易,形成了开采、研发、加工、检验、营销环节完整、体系健全的产业链条。通过打造旅游休闲街区,能够让国际绿松石城再度焕发生机,持续擦亮竹山“绿松石之都”金字招牌。
(二)打造休闲街区是盘活资源、建设品质县城的需要。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建设品质县城”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梳理更新城市功能。国际绿松石城作为竹山“一轴、一心、五片区”发展格局的重要区域,是我县绿松石产业的地标性建筑,曾经商业景象繁荣,如今逐渐冷清萧条,商铺资源过多闲置浪费,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带动作用,但该地区人口资源相对集中,以绿松石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特色餐饮为辅的核心业态条件成熟,打造多业态旅游休闲街区有良好的商业基础,通过改造提升项目,既能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又能引来人流物流,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实现“一条街带活一座城”的目标。
(三)打造休闲街区是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城市消费的集聚地和重要载体,是带动创业就业、激发消费活力,促进城市繁荣、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当前,全国各地和周边县市区通过打造旅游休闲街区,在树立新地标、打造新名片、展示新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竹溪“武陵不夜城”、房县“西关印象”、郧阳区“武当不夜城”等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休闲打卡,既提升了当地知名度、美誉度,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竹山倍感压力,应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绿松石城改造提升为契机,全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开放式旅游休闲街区,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玩消费,让休闲街区成为竹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打造休闲街区是顺应期待、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打造旅游休闲街区符合我县全域旅游、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为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助力竹山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彰显活力;街区经济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消费观念转变,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休闲街区以更加鲜明的主题和特色,汇聚了各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的“刚需”业态,进一步拉升街区的文化内涵和消费品位度;旅游休闲街区可以提供多样化休闲产品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休闲需求,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购物、饮食、娱乐、社交等基础性消费需求,使居民能够在家门口放松身心、发展自我,感受美好、记住乡愁。
三、意见建议
(一)明确功能定位。树立“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依托、以融合为手段”理念,以水岸联动、日逛夜游为思路,以绿松石产业为主体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将现代潮流文化与女娲文化、民俗文化进行全新包装与升级,打造集“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休闲街区,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供给,进一步让资源“活”起来、人流“满”起来、商户“富”起来,为我县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人文魅力。
(二)实施整体规划。站在全局高度,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利用一城山水美景,下好一盘联动棋局。依据县城“一河两岸,水绕三方,山围四面”的独特地理风貌,在物理空间上打通串联,在业态布局上协同融合,在绿化、亮化上形成整体思路,扩大街区辐射范围、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形成互联互通、消费升级的“大街区”。围绕一个主导产业,规划一片特色街区。打造一个绿松石核心产品展销街区,实现三大山水美景交融(水韵、炫彩、实景),规划以宝源公司为龙头的珠宝玉石街、以合碗席为代表的特色餐饮街、以水都会为中心的娱乐休闲街、以女娲广场为平台的民俗演艺街、以抖音直播基地为主体的特产购物街等核心功能区。打造一个实景剧场,上演一台地方大戏。借鉴《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大型实景演出经验,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水为台,打造一场高水准视觉盛宴。设计一条经典线路,带动一批旅游景点。主动加强与武当山、神农架大九湖等周边旅游景点的协作,吸引两大景区游客过境竹山。唱响“游堵河画廊、寻桃花源地、品诗意太和、购松石珠宝、吃合碗宴席”的旅游主题,满足市民游客“全时”“全季”的休闲娱乐需求,推动文旅休闲街区由“线”上消费向“面”上消费转变。
(三)突出文化特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街区带动、节庆拉动、文旅互动,实现差异化发展。深挖文化内涵。注重挖掘代表竹山形象的文化符号,找准“文化”与“经济”“传承”与“创新”的契合点,将文化元素融入街区建设,打造独具人文历史气息的特色街区。策划特色活动。以传统节日、特殊时间节点为契机,将高腔戏曲、皮影、剪纸等非遗项目融入其中,积极策划沉浸式、互动式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打造热点话题,做到精准引流、持续引流。开发文创产品。将本土文化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塑造街区文化ip,充分运用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层次的群体,打造“竹潇潇”“绿宝”等具有独特标识和市场竞争力的多种类、多价位、多功能文创产品。
(四)培育多元业态。以市场化手段引进多业态经营主体入城,打造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新场景新业态。培育“五大业态”。深入研究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消费需求,围绕六大类沉浸式、互动式的新业态,开展重点招商与全面招商。特色购物类:绿松石展销店、茶器瓷器店、农副集市(本地新鲜农副产品、山货、干货)等。休闲娱乐类:室内剧场、室内健身、主题酒吧、影院、主题ktv、足浴、采耳、亲子乐园等。文化体验类:非遗传承、非遗研学、创意手工、文创产品艺术展馆、民间技艺体验等。演艺项目类:水上游船、水上实景演出、广场驻点演艺、巡游互动演艺、室内沉浸式剧场等。宾馆民宿类:家庭式民宿、社交主题民宿、精品酒店。特色餐饮类:特色美食、特色小吃快闪店、奶茶、茶馆、咖啡、烘焙等。处理“三种关系”。规模与品质的关系:保留并健全完善“顶天立地”的标志性项目——绿松石展销中心、公盘交易中心、原矿“寻宝”中心,带来稳定流量;同时培育“铺天盖地”的共生性业态——契合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爱好,保障持续“留量”,形成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主题聚焦与业态多元的关系:聚焦鲜明主题“竹山三大名片”即绿山绿水绿松石,建立游客对国际绿松石城旅游休闲街区的整体认知;混搭多元业态,满足游客在街区空间停留期间多元的消费期待和体验诉求。产品品牌与文化嵌入的关系:绿松石品牌化产品聚集,保证街区空间吸引力,注重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方协同。寓文化传播于街区日常消费之中,让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城市故事无声的讲述者。
(五)完善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制定统一的招商扶持政策,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场主体入驻。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应模式,鼓励各类资源参与重点产业项目开发。出台税收减免、资金扶持、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吸引商户入驻。城内所有入驻企业(商户)五年内享受商铺租金“以奖代补”政策,县政府每年按企业(商户)实缴租金的50%,将奖励资金兑现给企业。出台文旅消费政策,落实中央、省市促进文旅消费政策,制定相关补充政策,提高文旅消费质量。完善基础设施。聚焦短板弱项,设置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游客休息、非遗展示及医疗救助等多功能便民服务。优化周边路网和交通设施,推进旅游厕所、停车场、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精心改造休憩长椅、凉亭、文化墙、微景观等,逐步完善街区内部和周边配套设施。注重互联互动。统筹谋划商业街区与周边商圈,街区内部道路畅通畅联,将主题ip故事、文化符号等内容融入街区场景、灯光设计、设施布景当中,统一店招、鱼骨布局,引导错位经营、多元发展,实现风格统一而又功能互补。强化专业运营。积极对接招引成熟、专业的街区运营公司,充分发挥其在商业领域的平台资源优势及街区管理运营经验丰富的优势,实现高效规范的管理运营。聚焦街区定位,围绕街区业态、活动等,借助抖音、小红书、快手、美团等互联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整体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准科学管理。明确由一名县领导牵头抓总,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对街区前期设计规划、中期改造提升、后期运营管护进行全过程联动发力、统筹协调,推动街区持续焕发新活力。
(竹山县政协张勇、刘巧玉、鲍龙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