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驻村是一种情怀
作者:方晓
俗话说: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转眼间,我驻村已一年有余。这一年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有化解矛盾时的艰难,也有爬山越岭后的喜悦;也有委屈困惑的泪水,都浸渍着酸甜苦辣。从一个“法院人”转变为“新文峰人”,让人激动、使人感慨、令人回味,驻村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立下愚公志,当好“筑基石” 。
驻村一阵子,感受一辈子。说起驻村这项工作,对于从小在农村里长大的我来说并不陌生,怀着对基层百姓的浓厚感情与领导信任,我跃跃欲试。自驻村以来,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在村上,工作在建设滚子岭村的第一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村上,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为了干好驻村工作,迅速实现角色转换,有序推进工作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从当初的忐忑不安与无从下手,到现在的一腔热血与勇往直前。这一年多,在人生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短暂也是青春最美的芳华。驻村时光是我人生现阶段最愉快、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最为宝贵、最值得珍藏的一段时光。
一段驻村事,一堂人生课。记得刚开始,我第一次走访包保户老王,低矮的房子,家里乱七八糟简陋的家具,院坝里、房子周围满是鸡屎和猪粪让我不得不踮起脚尖走路。在门口热情的老王笑呵呵的用一双哟嘿的疤痕大手和我们握手,并招呼我们进屋坐下,看到满是灰土的木椅,我用纸巾擦了擦,并小心翼翼的座下,这时老王笑嘻嘻的拿着一杯水递过来,看到满是茶垢的水杯和一口黄牙的老王,我急忙接过水杯放在地上,并挪动椅子避开老远。也许,我的一举一动老王都看在眼里,当我询问老王家里情况时,他不懈的回了句:不就这样,你不都看到了。而村上王书记问题他时,他又回答的又十分详细。就此,我很好奇,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老王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走访结束后,我带着疑问在路上就此问了王书记,他告诉我,这就是群众工作,一杯水、一把椅子就可以拉近干群关系,你刚才进门前垫脚尖,进门口擦椅子、不喝水。农村人都重脸面,他给你泡水,你没喝就是不给他面子,他当然抵触你。于是下班后,我再次入户老王家,并进屋拿起水瓶给自己倒了杯水,坐下大饮一口。老王笑着说:这杯子不干净,你自己没带杯子啊?我拿着水杯大喝一口说:又不是垃圾堆捡的杯子有啥不干净的。说着又喝了一大口,老王被我的操作整无语了。尴尬的招呼我坐下,我俩边喝水边闲聊。我对老王说:“我们年龄差距有点大,我叫你老王,你叫我小方就行。”而小方这个称呼也被全体村民一直叫了下来。小方也成了老王无话不说的忘年交。
一段驻村路,一生驻村情。驻村日子,我与村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我们一起迎来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清晨,一起送走一个个满载而归的夕阳。这一年,我在滚子岭村见证了宽敞新修的油路,新建的车棚,整齐的民房、整洁的环境、质朴的群众,倍感欣慰,让我在静谧中深思,在深思中顿悟,在顿悟中成长。这一年,走进农家小院,走近田间地头、宣传政策,了解民情,记录民生。这一年,我适应了早起晚睡的生活,习惯了整天出入于农户家的前庭后院,学会了用最简单的文峰方言交流,学会了化解矛盾纠纷、学会了说百姓话,做百姓事......。这一年,虽然脸晒黑了,皮肤粗糙了,穿着土气了,但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丢掉了傲气,多了土气,接了地气,足了底气,增了士气。实现了村里有变化、村民有希望、人人有收获,让群众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带给他们一次次满满的幸福。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驻村生活为我的人生道路铺上了奠基石,只有摒弃‘去做客、当配角、来镀金’的临时思想,带着感情干工作,真正做到身入心入,驻村工作一定会收获满满。回顾驻村,能够让我在农村心无杂念的生活一年,与朴实无华的农民相处一年,让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平静。展望未来,乡村振兴“冲锋号”已经吹响,只要我们牢牢记得自己为什么驻村,驻村目的是什么,就一定会为驻村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方晓(左一),竹山县人民法院职工、驻文峰乡滚子岭村工作队队员,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朗读者:
程煜珺,长江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现在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进行暑期实习。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