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是新时代竹山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现实选择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竹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竹山实际,相继提出并推动落实了“三兴战略(兴田足食,粮食自给;兴山富民,群众脱贫;兴工富县,财政摘帽)”“走一主三化之路(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生态水电大县”“加快五化步伐,实施五县共建(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奋力建设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山区经济强县)”“十星高地·秦巴强县”“一核两带三为主(以大城区为核心,竹房城镇带、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为两带,脱贫攻坚为主责、产业强县为主题、生态立县为主线)”等思路举措,经过不懈努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省委聚焦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部署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纲要》,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要求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历史性任务和“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深入思考竹山有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研究确立了“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定位。
竹山县作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保护好生态环境、巩固好脱贫成果,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底线要求,更是竹山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答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竹山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是竹山一以贯之的发展导向,也是党中央和省委的明确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县委的主责主业,必须始终牢牢抓在手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决策部署上来,锚定目标定位,主动担当作为,为新时代竹山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二、“做优县城、做强三区、振兴全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竹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以来,我县结合水电移民、生态搬迁、扶贫开发等,以国道、省道为主轴,先行先试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明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标全县2025年“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1”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县域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要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做优县城、做强三区、振兴全域”区域布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要坚定不移做优县城。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带动县域的龙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竹山县城主要有以下短板:一是发展空间小。县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68.41平方米,远低于山地城市人均97.32平方米的标准。二是人口密度大。县城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79万人,虽然符合全省0.6—1万人标准,但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76万人。三是功能不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休闲、养老托幼、停车场、充电桩等服务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与15分钟生活圈要求还有差距。这就决定了我们县城发展方向不是“做大”“做强”,而是要“做优”,必须在做优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上下功夫。要按照4a级景区标准和“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要求,统筹安排“三生”空间,实施“中优、东控、西进、南联、北扩”,形成“一轴、一心、五片区”发展格局(“一轴”即沿堵河两岸形成城市发展轴;“一心”即依托老城区,形成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五片区”即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南门莲花片区、通济沟片区、鱼岭片区、潘口综合片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美丽县城。“中优”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城区功能疏解,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东控”即维持东部区域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建设莲花山山体公园,打造联系北部新城外围绿色廊道。“西进”即将潘口综合片区纳入核心城区建设管理,辐射带动宝丰片区和“六镇同城”一体化发展。“南联”即推进鱼岭片区产城融合发展,对接上庸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北扩”即建设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拓展县城发展新空间,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要坚持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县城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重点片区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停车场、充电桩、污水管网等分散式、分布式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资源、文体设施、健身广场、生态廊道、健康步道、山体公园等,持续深化“十堆十乱”整治,不断提升县城品质。
要持之以恒做强三区。中部产城融合区以346国道沿线7个乡镇为重点,依托宝丰、溢水、潘口三个高速出口,突出卫浴轻工、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推进宝丰汽配卫浴产业园、溢水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鱼岭产城融合示范园、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聚区。南部生态旅游区以南部4个乡镇为重点,突出森林康养、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3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开发武陵峡、九女峰等重点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全要素、全产业链配套,打造武当山至神农架旅游链接黄金廊道。西(北)部高效农业区以西西部4个乡镇和北部2个乡镇为重点,系统化推进茶叶、生猪、食用菌等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行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业效益,带动群众增收。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是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篇文章。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做好“土特产”和“接二连三”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经营性收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围绕“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实事求是、为农民而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原则,突出抓好养老、托幼、厕所、垃圾、污水、公路等“六件事”,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深化“十星促五兴”行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培育壮大“56513”产业体系,是竹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明确要求,每个县市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确立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和资源推进发展壮大,引导各县市精准对接省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2至3个特色产业集群。市委着力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竹山卫浴、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县委积极融入省市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确立“56513”产业发展目标,即做强卫浴轻工、清洁能源、绿松石、农产品加工、文旅康养5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6家10亿元领军企业、50家亿元骨干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四上”企业。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培育1家10亿元领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亿元骨干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四上”企业分别达到33家、84家、264家。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是符合竹山实际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须坚定不移、久久为功。
卫浴是我县培植企业最多的产业。2020年抢抓机遇,无中生有建成宝丰卫浴产业园,获评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累计签约卫浴企业151家、落地投产88家,设立省级卫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卫浴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涵盖4大类2000多个品种,2022年实现产值70亿元、税收3.1亿元,带动就业2700人。要围绕打造全国第四大卫浴基地目标,紧盯科勒、九牧、箭牌等头部企业精准招商,力争2025年落地企业200家、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
清洁能源是我县效益最好的产业。竹山水能资源丰富,全县以水电、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总装机达到90万千瓦,年发电量27亿千瓦时,发电收入10亿元、纳税1.3亿元。2021年,依托水能资源优势谋划推进抽水蓄能项目,普查筛选11个优质资源站点,总装机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其中潘口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天池岭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今年可具备核准条件。要加快2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配套发展光伏产业,全力打造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
绿松石是我县最具特色的产业。竹山是世界绿松石主产地,目前已形成“一城(国际绿松石城)一园(国际绿松石工业园)一镇(中国绿松石特色小镇)多基地(四大开采基地)”产业格局,建成抖音直播基地,注册国家公共商标和马德里国际商标,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现有绿松石市场主体5000余家,规模以上和限额以上绿松石企业36家,带动就业5万余人,年综合产值近50亿元。要加快推进绿松石矿山国有化发展,做响“竹山绿松石、天下传家宝”品牌。
农产品加工是我县品质最优的产业。多年来,我们突出茶叶、生猪、粮油、食用菌、竹产业“五链一体”农业产业链,建成茶园30万亩,发展食用菌3220万袋,引进萧氏集团、东方希望等头部企业,竹茶集团产业园建成投产,“1 n 5”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培植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认证“两品一标”31个。要持续推动茶叶、生猪、食用菌等重点产业链延链强链,全域创建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文旅康养是我县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目前,全县共有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星级饭店8家;创建湖北旅游名镇2个、湖北旅游名村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条、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试点建设单位3个,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要充分发挥武当山至神农架旅游廊道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洪大路最美旅游公路,致力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和荆楚文旅名县。
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共同缔造理念,是“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的有效抓手
省委编制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是先行区建设的总体设计和战略框架,牢牢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对推动全省工作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统筹发展的方法。开展共同缔造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省委书记王蒙徽早年探索并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理念和方法。流域综合治理和共同缔造,都是强调以“小单元”推动“大治理”、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流域综合治理着眼工作对象,强化省级统筹,“自上而下”划定流域片区,确定“底图单元”,实施系统治理;共同缔造着眼实施主体,坚持党建引领,“自下而上”以自然村、居民小区为基本单元,夯实基层治理。这对我们“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必须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省委书记王蒙徽强调,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实际上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让生产生活方式适应于绿色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要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以及道路和村庄的系统性综合治理,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我县按照“一张蓝图、两张清单、三个统筹、四化同步”总体思路,初步编制《竹山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将全县划分2个三级流域片区和6个四级流域单元,明确6个方面底线清单,谋划“四化同步”重点项目212个,全域实施“两张清单”管理。去年以来,在实施清洁小流域项目基础上,结合龙井片区共同缔造试点建设,探索推进韩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得到省委书记王蒙徽充分肯定。要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统筹方法,加快编制112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规划和“一河一策”方案,坚持从源头抓起,从小流域治理走向全域治理,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必须把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融入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从字面上理解是三个方面的意思:“美好环境”是指维护好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和搞好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是切入点;“幸福生活”是指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业有所成,是落脚点;“共同缔造”是指发动全社会一起干,是方法手段。从工作内容上讲,就是建立“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形成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横向到边”的治理架构,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去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委部署,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建设,探索建立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机制。要按照省委要求,积极推动共同缔造工作思路从“开展活动”向“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解决问题范围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向“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转变、工作重心从“城乡基本单元”向“县级层面”转变,真正把共同缔造理念植入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找准群众需求,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县委政研室 黄永国、刘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