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画中游
——记本土画家罗明
一笔一墨,就勾勒出一隅青山绿水的风景。重峦叠嶂的远山,烟波浩渺的水流,挺拔苍翠的松柏,让人仿佛闲云野鹤,来到了山水之间,那一幅幅轻逸秀丽,妩媚多姿,笔墨考究的画面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精妙绝伦。这就是本土画家罗明带给我们的山水画。
罗明1965年出生于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受家中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熏陶,自幼酷爱画画。小时候,只要是能画画的地方,纸上、墙上、床上、门上,都会被他涂得乱七八糟,山里的树、村里的人、天上的云、河里的鱼,一切看得到的有趣景象,都会让他产生一种画下来的冲动。在看到电视中的京剧表演时,他甚至会用毛笔在自己的脸上画脸谱。为此,他时常受到家人的训斥,但他乐此不疲。
少年时代,罗明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跟随竹山画马大师王文汇学习国画画法。十八岁那年,他背着干粮,拿着画稿,从麻家渡来到县文化馆拜师,被画家熊焜收为弟子。不久,在王文汇及熊焜的辅导下,他的一幅名为《六月六,晒红绿》的国画作品在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展览中获展,轰动一时。1989年,从十堰市艺术学校毕业的他回到竹山文化馆,从事书画创作工作至今。
30余年来,罗明寄情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一有机会,他就游历名山大川,工作之余,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竹山的山山水水,在感叹大好河山的同时,他将所见所想浓缩成一幅幅山水画,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以及形体气势的开合,去创造一幅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的胸中丘壑。他还遍习名家名作,从历代优秀山水画大师的作品中获取营养,并逐渐融会贯通。凭着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对山水画有了更深的理解,笔功精细,设色考究,颇受大众喜爱。在技法方面,他大多采用大斧劈皴结合小写意,色彩鲜艳清丽,构图层次分明,格调高雅,气势壮观,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山城晚晴》是罗明历时两个多月采风写生,用一年多时间精心打磨的代表作之一《新竹山八景》系列山水画其中之一。画中,那默立于天地之间的一座座山峰崔嵬高峻,峥嵘峭拔,连苍浩的树木在这奇峰险壑下也显得渺小。云雾在山间缭绕,山泉在峰腰飞湍,溪流在峡谷喧豗,整幅山水图充满了一种磅礴雄壮的气势和生动飞扬的灵气。画家用淡淡的墨绿色点染山林和山头,并精心构架、皴擦远处高低错落、参差孤峭的群峰连山。画面左上,一面红日巍巍升起,静穆的峻峰云岭朝阳普照,显得格外空灵超脱,更让我感受到古老的上庸大地所显示出的蓬勃生机。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罗明始终保持超然物外的良好心境。他无意成为“大家”、“大师”,却视画画为生命,艺术创作完全是内心精神的需求。这种超脱的心态,反而给了他更加自由的空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情山水云林,寻求心灵的回归,这是历代中国文人追求的至高境界,罗明坦然地向着这个方向前行。“境由心造、情由景生” 他作品中所描绘的上庸山水,无不流淌着着桃源仙境般的超然意境,这正是他的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古人云:“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罗明将这句话作为自己潜心做画的座右铭。山水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受禅宗思想影响至深,尤其注重个体心灵的感悟。对于他来说,每次做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采风写生,到铅笔构图,再到笔墨写景,直至心中意象成为笔端山水,每一个过程,他无不精心琢磨,苦心追求。他觉得只有这样,出来的画才能真正和谐、高雅,达到心画合一的境界。
“笔墨纵横抒豪情,巴山楚水觅知音。华发渐近心亦洁,不悔此生作画人!”在艺术的道路上,罗明还在艰苦求索,愿他早日找到心中的桃源胜境,抒写出更多古老山水的秀丽风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