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贵 袁平凡
竹山北部的“学堂洞”位于双台乡台子村四组,距县城40公里,与鲍竹路(属236省道鲍峡至竹山段)隔着一条小河,路口有标牌,上面写有“学堂洞”,并标注前往的方向。站在此处向对面远眺,就可以看到“学堂洞”那座连绵起伏的山脉。
(进入学堂洞的山口)
从路口标牌下河,跨过拦鱼河小桥,顺着洞沟小溪边的乡村路,穿过农家小院,再沿着“之”字形小道,撅起屁股攀登山路,路的两边是翠竹茂林。约10分钟路程,就可看到躲藏在深山峭壁中的“学堂洞”。洞口成喇叭形,外大里小。洞口左边是个土木房,右边是个砖木房,中间连接进洞的房子是木板房。
(学堂洞外观)
“学堂洞”是一个天然岩石洞,藏在山腰陡壁的中央,洞口高约10米,洞深30余米,洞宽10至12米不等,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人称“小武当”。曾一度作为道教之所而小有名气,东西南北中香客络绎不绝,就连河南洛阳白马寺、十堰武当山、河南郑州登封少林寺等多地的僧人、香客都有来此游览观光者,有载白马寺道长1998年9月23日游学堂洞大发感慨,遂提笔赋诗一首,诗曰:“为寻圣景学堂游,跋涉艰难兴不休。八方烟峦归眼底,蓬岛何须海上求。”可见,学堂洞,真是别有洞天。
(学堂洞内)
洞外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尤逢多雨时节,右侧岩上一股溪水从悬崖顶端倾流而下,形成一挂瀑布,大约30米高。站在岩下仰望,只见那一挂飞瀑悬浮于空,宛若翩翩少妇,凌空滑落,超凡脱俗,在夕阳的映衬下,娇艳妩媚,楚楚可人。从百尺高崖上落下来的层层水帘飞溅在乌黑的石壁上,泛起一朵朵朦胧水花,再幻化成一团团袅袅白雾,随风飘散开去,回响不绝,十分壮观。悬崖上斜长着许多杂树,枝条摇曳,凌空而动。岩下有一潭,常年其水清澈见底,偶有几尾小鱼来往穿梭于水石之间。春天来了,小潭四周山花烂漫,芳草萋萋,一团团,一簇簇,扑朔迷离,飘若似锦,仿佛是想替这一池清水镶上五色的花边。真像古诗描述的那样:“清风徐来,水波潋滟。”
(学堂洞瀑布)
石洞右边有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也可以达到瀑布顶端,其中一段是在悬崖峭壁上斧凿的便道,宽尺许,设有简易的道路护栏,几乎全被一株株青杉和翠竹掩隐着,时隐时现。走在这里,着实让人有些胆怯。当地人说,洞外的悬崖峭壁,叫圣人峰。站在这里眺望各山,峰峦尽收眼底。山峰松柏遍布,鸟鸣久转不绝,自然风光很是秀美。据传,春秋之际,远近游客慕名而至,有人是为了游山玩水,也有人是为了问签寄语,祈祷圣祖能让自己或是后辈学有所成,光宗耀祖。
(学堂洞翠竹茂林)
有志书载,学堂洞道教之所始建于大清咸丰八年冬月,当时宗教盛行,尤其登临武当金顶,朝圣祖师大爷一时间被老百姓视为新时尚。可是由于交通、资费原因,许多人不能如愿。偶有好事者突发奇想,“何不把祖师大爷请下山来?”于是,就有了这间“老爷洞”,此后一直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革期间,学堂洞有损毁。1993年以来,当地百姓自发捐钱捐物重新修缮,后又有许多香客捐资修缮,使之渐成规模。如今,洞中央有一天然台阶将地面分为上下两个平台,形似讲堂,设有祭祀区、生活区、活动区。平台上方有一木制大门,门头上悬挂着一排画像。大厅正中供奉的是祖师爷(即真武大帝),娘娘、财神、火神、药王等诸神之牌位都供奉在大殿四周,大大小小有100多个,其神像塑法都十分自然,有细致精美的,还有粗糙不好看的,因洞中面积有限,神像陈列有序,一个挨着一个。传说真武大帝这尊神就是从武当山上请下来的,十分灵验。但凡有梦愿之人,皆可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入洞当其面期许之,多能遂愿。这分明就是个“老爷洞”。
(洞内供奉的神像)
这分明就是个“老爷洞”,何缘称其“学堂洞”?相传春秋时期,孔子携其弟子颜回周游于此,恰逢天降大雨,避雨于此洞,百姓闻之,蜂拥而至,邀其讲学。孔子见此地风光旖旎,加之民风淳朴,百姓厚道,于是答应百姓请求,在此开坛讲学,大讲半月有余,听者或坐或立,无不满席,故称“学堂洞”。是否真假,无法考证。但是直到现在,这一带的人都很有礼貌,据说与当时的知识传播是分不开的。后来,当地人为了感念孔圣人之教化,更为了激励后人之博学,遂将此洞称之为“学堂洞”。笔者查阅《竹山县志(古志总纂)》,其卷之二十五《古迹》里记载为“学古洞”,又名“学堂洞”。
学堂洞内还有一奇观,洞壁有股清泉,在祖师爷神像后面,不论严寒酷暑,清流翻涌,常年不竭,清澈甘凉,若将水舀去,片刻即自满,但不溢出。有人说,这是圣水,饮了可消灾;还有人说,这泉眼与南口石创潭互通,倘若放一鸭入泉井之下,不日即由南口深潭内飘然浮出。这样看来,亦或许洞中真有条黑龙,是故还有人称之为“学龙洞”。
游览学堂洞有两条路径可选:一是沿水泥路直行,然后走小路经一片竹林入洞,游览此洞后沿右边崖路穿行至瀑布顶沟,再由小路下河返回原路,这样刚好画了一个圆圈圈;二是照此逆行,这样选路的好处是可观沿途全景,不留遗憾。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直来直去,沿原路返回,留下些许遗憾。
(学堂洞藏在山腰陡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