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有古八景,其一曰“金华剑迹”,其诗云 “得胜铺塘一石岭,孑孑独立似剑挺。一泓清溪淙淙流,若仙女诉衷情。”这首诗指的就是竹山县得胜镇金莲洞,此地风景奇秀,传说众多。
■文、图/记者 蒋辉
山洞处于悬崖峭壁之间
金莲洞位于秦古镇西北和得胜镇交界的山谷里。历史上,这里曾是秦古和得胜往来的一条要道,其山势陡峭,多悬崖峭壁,水流湍急,多急流险滩。
古人在峭壁上凿石开道,攀援而上,实在攀登不上的地方,凿石开洞,躬腰侧身而过。又在河滩上搭滚木,结索拴牢,走在上面摇摇晃晃,胆小的游人惊呼爬行,而当地人健步如飞,走后木桥还荡漾许久,别具一番特色。
刀砍斧削似的山崖上长满灌木,浓郁的植被像给这些深青色的山崖盖上了一层绿毯。河水清澈透明,潭水幽深碧绿,河谷曲曲折折,变化丰富。
当你漫步金莲洞,享受绮丽风景的时候,你会看到一片刀切般的山崖上有一个大山洞。手脚并用,扯着山藤,小心爬上去,就到了山洞前的一块平地上。这块平地七八十平方米大小,上面有断砖残瓦,后面有一个开阔的半孤形山洞,下面是一汪幽深的碧潭。这些断砖残瓦曾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庄残留下来的。
金莲洞坐东朝西,南与秦古镇姚家河接界,北迎文峪河。洞呈坎岩屋之状,不淋雨水的洞内面积为百余平方米,洞内外曾有大小不等的房屋建筑48间。
洞处悬崖绝壁之间,下有深潭急流,舟船不通,只能泅渡。东西碉堡只需一兵一杵把守,进攻者就难越雷池半步,即使东西碉堡失守,撤掉天桥,任谁也不能成群攀岩。若有攀岩者,只需用石头块往下砸,进攻者也无法攀登上去。
袁氏族人重金打造世外桃源
金莲洞的南岩腰部,地势险要,以岩就势,架天桥、云梯多处,非登梯渡桥不可入洞。相传该洞曾是明朝白莲教传教之秘所,清末被当地袁姓大族购买。
袁氏家族购得金莲洞后,花费重金修建,因地制宜,形成洞中多个景点:羊圈春云、龙潭秋水、城门桂月、洞口松风、滴岩瀑布、岩头晴雨、轿顶流霞。
清朝同治年间,得胜铺贡生肖畹香留有赞美金莲洞的诗篇,足以证明袁氏家族在金莲洞里所花费的工夫与银两——把金莲洞建成亭台楼阁式的小城堡。从洞东门向南行百步,登石阶多级,即进入“月城”。
该城用巨石垒砌成半圆形石壁,形似新月,故名月城,也即“城门桂月”景点。入月城,再行数十步,登一长梯,则上“天桥”。天桥架在悬崖上,铺排长而宽的木板做桥面,竖木栏杆以护行人,防失足深渊。该桥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天桥后,有门楼,门联曰:“小立横桥,此地谁能捷足;大观世界,前途我亦留心。”过门楼,又有长梯,方是正式入洞处。大门横额书有四字:消夏书房。门联是“得高歌处且高歌,澹泊能甘,谁识此中名士;遇饮酒时须饮酒,俗狂不羁,我为化外愚民”。
总之,金莲洞属于袁氏族人以后,层楼重叠,曲径通幽,隙地种有花木果树,梅花、兰草、芭蕉不一而足,内外合璧成典雅的洞天福地。袁氏族人常居住其内,琴棋书画,吟诗煮茗,饮酒捕鱼,自称为世外桃源。
土匪来袭十八女子投潭
遗憾的是,这一世外桃源在1931年农历七月二十一被人攻破摧毁。金莲洞是谁人攻破,有两说。一说是得胜本地与袁姓为敌的仇家——劣绅朱式维联络流氓地痞,合力攻破;一说是鄂西北边陲的土匪牛育春(绰号“牛剃头”)的部队攻破的。
这两说的攻破方法是一致的,即在几次正面攻打都无果的情况下佯装败走,却在夜晚杀个回马枪,携带铁钩等工具攀爬入洞,使袁姓族人措手不及。
在金莲洞袁氏满门被灭的过程中,袁氏族长袁寿卿把洞中的年轻妇女集于岩边,晓以利害,强令跳岩。袁寿卿将自己年仅九岁的女儿一掌推于岩下,其余17人纷纷自跳。有一妇女约伴藏于厕内,两个刚满周岁的婴儿啼哭,其母将婴儿憋死,此次共死20人。
土匪除掳走洞中大量财物弹药外,并将袁璜卿、袁拨贡等五人绑票押往竹溪,勒索赎身钱。袁氏族人交银元240封,共24000元,方放其人。
土匪杀人越货后,索性将山洞炸毁。从此洞毁人散,袁氏在得胜渐渐式微。但是,袁姓族人所做的建桥等公益事业,当地百姓至今不忘,并将其篆刻于石碑之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