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炜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城里各种各样的灯火就亮了起来。灯火是夜晚的象征,更带给人们一份家庭的温馨。汪曾祺在《冬天》里写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灯火之所以可亲,是因为烛下有你我要守候等待的人。灯火的意义远不只是这一缕思乡的情怀,它还是“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华奢靡之景,亦或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刻苦之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火。
小时候,我是很害怕走夜路的。眼前是晦暗深邃的虚空,鼻中是凝滞苦涩的气息,耳际是细弱可疑的回声。心中的害怕既是对黑暗本身,也是对内心深处的恐惧的敬畏。天上无星无月,有时吹来一阵凉风,黑暗在面前悄然分开,又在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而唯一给予我希望的,就是前方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灯火。虽然仅仅是一点微光,但是那萤火一般微弱的亮光能给人带来温暖,驱散黑暗和恐惧,指引着我一步步向前走去。
我的老家在农村,爷爷奶奶是从大山里搬进小县城定居的。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讲故事给我听,其中那些关于灯火的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用的还是煤油灯。一根用线捻成的灯草或细绳浸在煤油里,一粒如豆大的火光便温暖了整个屋子。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们带着顶针或缝衣或做鞋。一针针、一线线,把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鞋底和夹袄里,织出一家老小所有的吃喝用度。这一豆小小的灯光,是那一辈人生命中孱弱而又永远的温暖。
灯火似乎自古以来就深受读书人的喜爱,与读书息息相关。“囊萤映雪”故事讲到古人一只一只地捉萤火虫,捉了满满一玻璃瓶,回家后拿纱布包着,做了个“萤火虫灯”,用这灯照着读书。几百只萤火虫挤在一起,光芒也不会太明亮,更多的还是靠着古人好学的专注才能读得下去书。读书的灯还是要明亮稳定一些,灯光明亮,人的精神自然也专注了。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教室里已经普遍装上日光灯、白炽灯了。这明亮稳定的白光相比起原来煤油灯的黄光,确实更使人专注,更有利于读书。凭借着这明亮的灯火,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走出了山村,拥抱了梦想。曾经那一窗窗挑灯夜读的灯火里都包裹着一个个值得称道的故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传奇。
古人写“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多么鲜活生动,叫人怎能不羡慕这种诗意的夜读呢?如今,别说是煤油灯,就连白炽灯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灯,恐怕是没办法吹灭了,这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消弭。“读书灯”灭了,但是百姓心中的灯却亮了起来。近几年,县里实施了大规模的亮化工程。公园里,树枝上一条条线灯如碎银点点,桥栏上一串串彩灯如星光明灭,绵延数里,灿若星辰,随着灯光的闪烁,如梦如幻,朦胧而神秘。望不到尽头的街灯如天上的星辰,临街建筑的霓虹灯更是流光溢彩,桥上水边,五颜六色,甚至还有远程探照灯在天空洒射。灯的嬗变历程,折射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家乡父老乡亲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当看着满堂通亮的灯,我的眼里心里就充满了温暖的光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是一盏灯,这灯火照亮了城乡的千家万户,它在夜里亮着,更在心里亮着。
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那片光明也会孜孜引路,如愿而归。《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赵不尤察觉到国势之虚弱危殆,常涌起忧世之叹。作了首《醉东风》:“东风席卷,一夜凋残遍。万里江山春色黯,可叹无人照看。年年岁岁追欢,朝朝暮暮谁闲?梦里烟花过客,醒来谁理残篇?”他转而自诫道:何必做此悲声?太平何须壮士勇,岁寒才见松柏心,徒忧无益,不如尽力做好手边事,对得起己心,便是无负于天命。于是他又想了想,将最末一句改为:“以我心灯一盏,照他长夜寒天。”“梦里烟花过客,醒来谁理残篇?”抒的是心中郁结之情。改为“以我心灯一盏,照它长夜寒天”后,意境顿整,这正是“愈战愈败”到“愈败愈战”的区别。刚正秉直如赵不尤,也会频遭打击而消极颓靡,但心中的灯火让他脱离了情绪的支配,重新振作了精神。
灯火并不仅仅只是都市那些闪烁的霓虹,有些灯火一直亮在自己内心最安静的角落。黑夜里的灯火驱散了黑暗和恐惧,读书时的灯火照亮了未来和理想,新时代品种繁多的各式灯火,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心中的灯火燃尽胸中郁结之情,催人越战越勇。擎起属于你的灯火,它让你在一片茫然中绝不迷失自我,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的征程上永远不会退缩。
(作者单位:竹山县柳林乡人民政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