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水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竹山县水利和湖泊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展示竹山水利担当作为,为“荆楚安澜”做出更大贡献。
——全县水利概况及短板
竹山县地处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堵河中上游、川陕鄂渝交汇之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境内河流众多,沟壑纵横,堵河干流149公里贯穿竹山全境,全县共有河流646条,其中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52条,河流总长度3438千米,河网密度0.6千米/平方千米,已建成各类蓄引水工程10762处。
近年来,竹山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守住堵河流域水安全底线为核心,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环境管理,筑牢水生态屏障,全县重要河流水域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水土保持率85.79%,2022年获湖北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与此同时,全县受山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全县80%左右的水资源集中在南部和西北部高山区,中西部人口集中区和粮食主产区水资源量仅占36.7%,存在水资源分配不均、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的问题,制约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现有接近40%农村河道水系功能退化、防洪能力薄弱;部分已治理的水系基础设施标准低,生态功能、防洪功能不满足乡村振兴实际需求。
——发展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水利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我县水资源丰富,水生态良好,水环境优美,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完善“两山”转化路径,筑牢水生态之基,铸就源头活水之魂,科学规划,精准定位,统筹推进,为“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筑牢水安全之基。
1.规划引领,精准定位,科学描绘水利发展蓝图。锚定“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定位,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科学制定堵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水安全保障规划,着力构建“一带三区多廊道”(一带:堵河水生态景观带;三区:北部中低山区水生态维护区,中西部城镇水文化拓展区,南部高山水品质开发区;多廊道:河流水系生态综合治理)水利发展格局,突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把治水、保水、护水深度融合,通过“建、管、治、复”等措施,科学规划,合理布置,高端设计,工程措施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绘就水利发展蓝图,共同打造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
2.统筹谋划,系统治理,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紧扣河流水域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生态建设保护需求,在项目争取和实施上下功夫,在管理和服务上做文章,在整体联动上求突破,聚集内能外力,协调有序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筑牢水利安全基础。
3.优化配置,蓄引结合,增强水利供水保障能力。鉴于我县水资源分配不均现状,充分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供水需求和区域性水资源承载配置能力,坚持节水、蓄水、调水、供水共同发力,科学谋划并积极推进南水西调、新建水源、城乡供水一体化、灌区续建配套等重点水利基础建设项目,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4.整合资源,示范带动,提升水体综合利用效益。以打造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为核心,依托流域综合治理、水美乡村建设,以及已建成的水利水电设施,充分发挥水工程资源优势和水生态优势,积极推动堵河干流、霍河、谭家河、圣水湖、桃花源、松树岭、龙背湾等水利风景区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升水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助推全域生态旅游发展。
水利部门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把流域作为基本治理单元,严格贯彻落实《竹山县流域安全规划(2023-2035)》,统筹抓好2个三级流域片区、6个四级流域片区和13个五级流域片区的综合治理及管控,牢牢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强化源头治理,着力完善流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水资源配置体系、水环境治理体系、水生态管控体系,为实现竹山“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作者系县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柏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