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圣水湖管理局以《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相关精神,统筹绿色发展与水环境安全,全力确保圣水湖湿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
一、基本情况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竹山潘口水电站建设截流后形成的人工河流库塘型湿地。公园总面积3255.2公顷,其中湿地水域面积2022.39公顷,湿地率62%。湿地主体水面正常蓄水位330-355米,总库容23.4亿立方米,且长年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927.1毫米,年均径流总量51.70亿立方米,为南水北调提供了充足水源。
通过近年来的保护修复,湿地公园整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及以上的优良水平,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巩固和丰富。目前,在历年观测到的904种动植物中,鸟类由49种增加到89种,新增40种;鱼类由32种增加到41种,新增9种;植物由648种增加到652种,新增4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水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等等。
圣水湖湿地于2011年12月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2012年12月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2017年10月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试点建设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7月被命名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鄂林湿〔2019〕92号)。2023年3月,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级重要湿地公园省级、国家级考察前期评估,目前进入行文审核阶段。
二、工作成效
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监管网络。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将圣水湖国家湿地建设管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完善湿地管理制度,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湿地公园管护水平。成立了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湖区建立了2个湿地管护站点和8个水质、鸟类、气象监测点,15个360度远程监控高清视频设备覆盖了辖区所有生态脆弱和特殊管控地带,构建了一张覆盖湿地公园全范围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夯实了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水生态改善系列工作的基础。
实施源头治理,强化水源保护。圣水湖湿地自2011年纳入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以来,竹山县委、县政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圣水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化水库水源保护,在圣水湖水域范围内,先后投资2亿余元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在湿地周边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填埋场2座、小微湿地若干。每年开展不少于3次的库区漂浮物打捞、消落带白色垃圾清理活动。在生态保育区修建钢丝围栏,形成水质防污染隔离带,为守护湿地资源安全、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提供坚实保障。
落实十年禁渔,加强生物保护。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针对湿地公园沿湖筏钓经营户、水上餐厅、采砂场等污染主体进行函告提醒,依法问责,督办整改。为提升圣水湖水体水质、防止水土流失,完成沿库区周边消落带栽植树木817亩。积极引导“以鱼治水”办法调优水质,每年定期在湿地内投入放养鱼苗。
广泛普法宣传,共同守护湿地。为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动员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今年以来,圣水湖管理局在湿地周边村落组织开展《湿地保护法》专题宣讲活动12次。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湿地知识及法律法规宣教活动5次。全天候免费开放湿地科普宣教馆,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近1.2万人次,发放《湿地保护法》宣传折页、读本3000余册,形成了“保护湿地,从我做起”社会共建共管格局。
聚焦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积极引导渔民上岸、农民上街,从事有机农业、旅游服务业、生态产业。结合县、镇布局,立足“一村一品”,抓好茶叶主导产业,完成茶园管护,发展食用菌产业及竹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增收、脱贫致富。紧抓竹山打造高质量森林康养强县的历史机遇期,助推“度假圣水湖”品牌打造,完善巡护游步道、码头、宣教长廊、户外led屏、引导标识、界碑界桩、观鸟台等湿地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保障引客入竹、招商入湿,激活湿地旅游市场潜力,带动周边乡镇吃、住、行、购、娱多方面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流域上流存在污染湿地水体风险。圣水湖湿地是官渡河、深河、泗河和苦桃河四水归池之地,其中官渡河、深河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泗河水质在枯水季节时常有ⅲ类水质监测显示;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苦桃河上游的宝丰镇污水处理厂急需扩容升级。据了解,上游尚有部分村组建设的污水管网未做雨污分流,直接导致苦桃河水质不能常年维持i类。
2.乡镇垃圾填埋场存在污染地下水风险。已建的宝丰、上庸、官渡等乡镇垃圾处理厂建成年限较长,存在渗滤液过膜下渗可能,同时渗滤液处理站设备同样存在老化受损,运行不稳定的可能。
3.群众保护意识不强。虽然在湿地宣传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广大群众特别是外来城镇居民对湿地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学习了解,私自开垦、非法捕捞、违规垂钓等现象时有发生。
4.湿地资源利用作用发挥不明显。合理利用区产业开发滞后,缺少旅游娱乐项目,湿地公园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发挥不够,合理利用湿地、发挥生态效益、促进地方绿色发展等方面还不充分。
三、下一步建议
1.强化部门配合,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落实林业、水利、农业、环保、国土、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压实工作责任,提升齐抓共管、协调合作工作机制,提升管护效果。
2.堵塞源头漏洞,防范污染风险。鉴于上游及周边现有污染水体的风险因子,有必要在苦桃河生态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实施封禁治理,在流域上游建人工隔离带,在花栎、腰店、船舱等地建设围栏防止牲畜入区,在沿库区周边消落带栽植树木实施绿化稳土固沙。与此同时,对周边乡镇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有计划实施提档升级和维修改造,以防范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3.升级监测设备,提升管护水平。建立健全深河流域、官渡河上游、苦桃河水面全覆盖监控网。完成深河、峪口、花栗三个站点配套设施设备及园区内已有铁塔建高点位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并添置气象、水文、土壤、空气质量等因子监测设备,时时掌控入水口水质变化及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空气湿度和水位、流量、流速等变化情况,提升湿地公园管护和监测预警水平能力。
4.规范合理利用,大力招商引资。紧密围绕提升湿地公园资源利用效益目标,结合乡村组织、产业、文化、基础设施振兴工作,建立完善湿地保护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推进公园建设发展。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湿地公园开发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加快推进湿地公园产业和旅游娱乐项目开发,增强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
5.创新宣教方式,传播湿地美名。在合理利用区开展湿地候鸟摄影赛、湿地健步走、自行车骑行赛等活动,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媒体平台,宣传、推介我县湿地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湿地景观、独特的湿地文化,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不断提升湿地公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龚海宏 王东 范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