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报告中的这段话,让我们乡镇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既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坚持“五育”并举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从全力推进“双减”工作到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我国乡村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始终不渝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就是要始终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紧紧围绕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中善作善为,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勇当先锋。
一、以党建引领深耕大思政铸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每一位教育人要用行动准确回答的三个问题,怎么做才能交出合格答卷?抓好党建引领,才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把方向、强支撑。一方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性觉悟和业务能力双提升;另一方面,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强化宗旨意识,实现“三全育人”。强化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的优良品质,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落实“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将各种思政元素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组织教师参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培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使其接受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师岗位大练兵、“优质思政课”评选等活动,努力构建和完善学科思政和学科德育“协同育人”的机制。
拓展育人途径,厚植家国情怀。探索“思政课 社会实践”课内外结合模式,发挥“大思政”实践育人功能。把思政课与德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基因教育等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观看红色电影、话剧等缅怀革命先烈,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利用农村学校更接近大自然,山川田园皆可成为教材的优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深化“经典阅读”活动和“书香校园”建设,邀请“五老”进校园讲革命传统、讲教育发展故事,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以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立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质量是立校之本,学校要紧扣育人质量,努力提升乡村教育发展内涵,向高效课堂要质量,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注重育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教育的滋养、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注重学思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成为常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注重知行合一。促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实验课、实践课、劳动课、活动课成为常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重“抱团”发展。以教联体、教研协作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骨干师资支持,通过跟岗学习、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镇内、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改革教育评价。让其指向素质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和作业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以队伍建设赋能乡村教育强基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其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得到持续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弱项与短板陆续补齐。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难题仍然客观存在,如何让优秀教师“下得来、教得好、留得住”是当前农村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
优化师资配置,确保乡村教师“下得来”。根据乡镇学校教师编制情况,持续做好教师招聘补充向乡镇学校倾斜,落实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学习和对口支援,通过走教、支教、交流轮岗等形式盘活师资,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通过双向交流,促使乡村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活力得到有力激发,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提升专业素养,确保乡村教师“教得好”。持续做好新教师入职培训和暑期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厚植教师爱党爱国、敬业乐教的育人情怀。采取“线上 线下”的混合研修模式,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及示范引领力度,着力为乡村教育振兴培养一大批懂教育、有情怀、会管理、精专业、善育人的骨干校园长,引领乡村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确保乡村教师“留得住”。以落实各项待遇保障为切入点,持续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如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评优表模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突出以师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主的评价导向,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打通教师上升通道,生活上常关心、工作上多指导、感情上常沟通,做到关心和赋能相统一、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让他们在乡村教育历练中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能出头。
(作者系官渡镇中心学校校长 张国强)
请输入验证码